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顶层设计”的实践意义

“顶层设计”的实践意义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Column 新观察] “顶层设计"的实践意义 文/卫祥云: “1 ==I:层设计”的概念起初由学 商…业科 技质量中心主任 J贝 展的“十二五”, 却.划当中 源于改革实践 “顶层设计”的群众基础来自于我国 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实践。 从我国农村改革初期实行的“联产 承包制”到一九七七年恢复的高考制度, 无处不有“顶层设计”的痕迹和影响。 任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很 强的阶段性,而超越“阶段性”的任何好 的想法或理论都有可能导致由于在错误 的时间推出而销声匿迹。因此,“顶层设 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6/新经济导刊/New EconomyWeekly 1—2/2012 中国历史的发展,让我们永远不会 忘记个人的伟大历史作用。因为 他当时虽不是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但是 由于他的果敢和作为,在当时的历史条 件下推动了我国的一系列改革深入发展。 这种推动实际上就是“顶层设计”的结 果。而如果没有他的“顶层设计”,许多 来自基层的改革实践很可能夭折。 就一九七七年的恢复高考制度来讲, 当时的教育部门以时机不成熟,困难很多 来推诿,而一旬“你们不干,让别人 去干”就干成了。这就是现实的“顶层设计”。 再比如前主持的 一九九八年的机构改革,当时没有 一个部门认为本部门应该撤销,而最终 的改革是撤消了十多个部委,一大批行 业协会应运而生。这也是“顶层设计”发 挥作用的改革实践。 借鉴法治模式 “顶层设计”的发展思路与民主法治 的改革推进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众所周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 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不但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中国模 式”引起了世界政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也是事实。 但不容讳言,由于我国社会民主和 法治制度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改革的实 践,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的爆 发,尤其是对涉及社会公平、公正的改革 举措出台势在必行。而如果不能正确地 解决这些矛盾,将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和 社会发展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显然,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从 ‘‘ “设顶计层和设不计敢"”设都是计没个,有好从错东而西,错。过在改顶不革层同的不设良历机计史 或时不期想和设发计展、阶不段愿, 建立健全民主制度开始,借鉴发达国家 的法治模式和经验。但另一方面,“顶层 设计”的作用不可小视。 而“顶层设计”不可能来自民间,也 不可能来自百姓。 这方面的作用,社会精 英和学者都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既可 以传播民间呼声,又可以表达革新思想, 供“顶层设计”借鉴和参考,但学者显然 不能代替“顶层设计”,这一点学者与百 姓无异,即所谓的“百无一用是书生”。 因此,“顶层设计”广泛存在于社会 主义的计划经济之中非常好理解, 而有的人不理解“顶层设计”也适用于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点,甚至 认为“顶层设计”等于计划经济思维,这 种看法值得商榷。 至少在我国改革开放的阶段性推进 中,“顶层设计”不但需要,而且重要。因 为任何远大的目标都需要脚踏实地,一 步一个脚印。而国家改革和发展的每一 步,都会留下“顶层设计”的印迹。 因此可以说,做好“顶层设计”,对 于制定更加重要的阶段性战略决策和措 施是必须的,与我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 并不矛盾,可以起到互相补充和互相促 进的作用。 接受时问检验 “顶层设计”同样要接受时间的检验 和历史的考验。 纵观国际历史现实,“顶层设计”正 反两方面的例子实际上一直存在,并花 样翻新,可给我们许多启示和思考。 从者“萨达姆”到“卡扎菲”,都 是集权力于一身的“顶层设计”者,他们 “成也‘’,败也‘ ’的悲惨下 场,是因为他们“顶层设计”的思路和作 为完全违背了其统治下的广大民众,失 去了其存在的群众基础。而这种“顶层设 计”一遇机会,就会倾刻瓦解。 同样,前苏共总戈尔巴乔夫的 “顶层设计”新思维,也未能挽救前苏联亡 共和亡国之命运,盖因其“顶层设计”的 前提即群众基础已经不复存在。“皮之不 存,毛将焉附?”前苏联的终结未能如戈 氏“顶层设计”之所愿,但却意外开启了 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历史阴差阳错的吊 诡之处,可供后人继续研究和思考。但“顶 层设计”的客观存在和历史作用却是不容 忽视和必须承认的。 因此,“顶层设计”也存在失败的可 能性,需要有常人所不具备的勇气和魄 力。而作为“顶层设计”的执政党和, 则要制定好改革试错的纠错机制。 由此可见,“顶层设计”是个好东西。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顶层设 计”都没有错,错在顶层不设计或不想设 计、不愿设计和不敢设计,从而错过改革 的良机。圈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欢迎讨论 编者注:“顶层设计”原本是系统工 程学的概念。从工程学角度来讲,顶层 设计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 要完成一项大工程.就用系统论的方法, 从全局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 进行统筹考虑。这一概念被西方国家广 泛应用于军事与社会管理领域,是 统筹内外和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 要思维方法。 2/201 2 New Economy Weekly/新经济导刊/11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