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知识螺旋探析
卜金涛 嵇 杭 周建波
【摘 要】 大学是整个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创新和传播系统,高等教育普及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个人价值观多元化都对大学的传统办学思想提出挑战,旧有的知识传播路径与方法明显滞后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本文将日本学者Nonaka的知识螺旋理论运用于高校知识管理的分析,探索大学中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路径与方法,同时对知识螺旋得以正常运转的大学环境进行分析。 【关键词】 知识螺旋 隐性知识 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418(2006)04-0024-03
【作者简介】 卜金涛,东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嵇 杭,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周建波,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03知识创造、知识传播是一个现代大学的基本
任务,大学必须对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创新与应用予以高度重视。波兰尼(Polanyi,1958)首先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两种类型。这两种知识在大学的不同人群中不断流动和转化,从而使大学实现其社会价值并不断提升组织本身的知识水平。本文将从知识螺旋(Spiralofknowledge)理论的角度研究大学中知识的螺旋式运动过程,并从大学的环境设施、信息技术网络、业务流程、制度与文化四个方面提出大学知识螺旋运转的系统平台建设的一些建议。
形式使从个人隐性知识传播成为他人的个人隐性知识;(2)外在化(externalization)是将个人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通过撰写、录象、描述等方式使大脑中的知识转化为被编码的、可拷贝的信息;(3)组合化(combination)是将零碎的、非格式化的显性知识整理、汇总为专业语言表述的、系统的、复杂的显性知识,个人知识就上升为了组织知识,知识可以被更多人共享并且为组织创造价值;(4)内隐化(internalization)意味着通过知识传播、组织成员学习与反复实践使得显性的组织知识转化为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个人的隐性知识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隐化四个阶段,实现了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知识的传播,当个人的隐性知识完成一次知识螺旋运动,为新的隐性知识创新作好准备,就开始了新一轮的
显性知识是可以被编码为系统的、正式的语言的知识,常常表现为图书、数据库、多媒体光盘、网页等。隐性知识是个性化的、有具体目的的、非正式的,难以记录或阐释,它隐藏在人的头脑中。日本学者Nonaka(1991)发表论文《知识创新型企业》,提出知识螺旋理论,指出组织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断相互转化,形成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知识螺旋,具体包括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以及内隐化四个过程。(1)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个人之间分享隐性知识的过程,通过观察、模仿等
知识螺旋。
大学的各类教学科研活动之中往往蕴涵着知识螺旋的某个子过程,大学如果能够将这些子过程连贯起来,并促使知识不断地流动和演进,不断地积累和扩散,不断地创新和投入应用,大学的知识功能便可得以实现。大学之中,无论师生,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个人的知识库,在长期的学习、研究、实验、社会实践之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这些知识或者存在于个人的大脑之中,或者存在于个人拥有的书籍、笔记、数据库、资料之中。但是,每个
一、基于知识螺旋理论的大学教研活动分析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高教理论 25
人的知识库决不应该成为“知识孤岛”,知识拥有者之间不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个人独占某些知识资源,最终会导致个人的固步自封和组织知识水平发展的停滞。大学的魅力所在就是知识的流动而不是知识的占有。从知识螺旋的角度看大学的知识流动过程,可以发现并研究大学之中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以及内隐化四个过程:
1.社会化是人和人之间潜移默化的知识传播
知识的途径,教师对知识的内隐化往往靠教师自己摸索和实践,把书本知识积极转化为教学知识或研究方法,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假期实践、社会实习把所学的显性知识不断练习、体验,最终成为自身隐性知识。
二、大学知识螺旋阻塞现象的原因分析
知识螺旋不断运转有助于整个组织的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的提高,但是知识螺旋并不会自动运行,它的运行有很多条件与环境方面的要求,而现今的很多大学在扩大规模、提升排名、通过评估过程中常常忽视了这些要求,导致知识螺旋的某些阶段被阻塞。现阶段大学知识螺旋的阻塞现象的原因分析如下:
1.金字塔式的知识传授理念阻碍了知识的网过程,不需要语言和文字为媒介。可以说大学之中知识的社会化无处不在,只要两个人近距离、长期地共同工作、学习,通过观察、模仿形式都可以学习到远远丰富于语言文字所能包含的知识,尤其是知识拥有者自己也不能觉察或表达的知识更需要这种方式。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会发生隐性知识的传播,教师之间的知识社会化活动诸如教研室活动、教学观摩、科研项目的团队攻关、青年教师助教或助研工作,学生之间知识社会化活动诸如学生宿舍生活、共同考研、社团活动,师生之间的知识社会化活动诸如学生参与教师的部分科研活动、课堂内外的“言传身教”的“身教”部分。
2.外在化是大学知识螺旋之中被最为看重的
络式传播。传统高等教育思想总认为知识流动的主要路径是从教师流向学生,因此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中衍生出一种师生的等级关系。在知识爆炸、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学生自主性社会活动的增加等原因都导致某些知识是学生传递给教师的。知识的流动如果总是遵循大师创新———教师上课———学生学习这样一种金字塔知识传播模式,那么知识在传播中会不断损失,学生学习质量受到影响,而大师与教师的知识也会固步自封,逐渐成了无源之水,因此,今天的大学知识传播必须首先建立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以此为基础建设交互的、开放的知识传播网络,即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其他社会单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人与各类数据库(图书馆、计算机信息中心)相互之间的知识传播都应受到重视和支持,各种知识传播路径上都应关注相应的硬件、制度、软件、文化等方面的平台搭建问题。
2.隐性知识的形成与传播被忽视。当前大学
环节,尤其对教师与科研人员尤为典型,他们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或者是著书立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发表出来。现阶段我国教育系统在大学评估活动中也把发表论文和专著数量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学校也把知识外在化作为员工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各大学教学科研人员纷纷响应,研究生教育中也采用这一作法,把发表论文作为研究生获得学位的条件。
3.组合化是希望将大学的显性知识进行格式
标准化,对知识进行分类、汇总并建立各种检索工具,以便在需要时很方便地被查找和调用。图书馆是每个大学中经过组合化后的一个强大的知识库,现在,各大学也已经认识到电子资料的重要性,通过结构化的电子网络、数据库储存大量知识数据。各大学院系一级也纷纷建立专业阅览室、专业图书馆、专业数据库、专业机房、专业档案室,这种组合化后的专业知识库使用价值很高。
4.内隐化表示大学师生通过消化吸收各类显
生就业时常常被指责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高校认为这些相关隐性知识的传播并非自己职责,希望学生自己在自主实习或毕业后工作中逐渐习得,这种看法既不负责也无助于高校竞争力的提升。显性知识是易于自学的,而隐性知识珍贵却不易形成。关注隐性知识的传播,必然对教学模式、师生关系等领域产生很大影响。许多高校教师从现有的显性知识中演绎新的显性知识,忽略一个重要的事实,知识的转变顺序是:实践与实验中产生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源泉,高校文科教师远离社会实践、理科教师远离实验都
性知识形成个人隐性知识,各类显性知识如果最终是存在于人脑之外,或者仅仅以信息形式存在于头脑而不能指导实践工作,那么,知识是没有意义的。练习、体验、顿悟是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6 江苏高教 2006年第4期
将导致隐性知识的匮乏,不少专业教师成了国外显性知识的翻译机和传声筒,知识创新能力下降。教师传授知识强调课堂讲授、笔记记录、参考课外书、录象观摩,加上死记硬背的考试,这些知识传授形式都对显性知识的传授帮助很大,但是这些教学形式对隐性知识的产生和传播有很大制约。更由于近年各高校分校区增加,教师居住可能远离学校,班车成为校区之间的重要联系,教师越来越习惯于在家办公而远离学生和同事,而隐性知识的潜移默化是以当事人长期生活、工作、活动在一起为实现条件的,现在,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少。
3.高校管理体制落后,人在知识螺旋过程中
不断减少,潜移默化实属不易,当前大学教育之中隐性知识传播质量比过去降低了。学生通过信息网络和社会网络可以自主学习,利用节假日兼职可以获取大量学校无法获取的隐性知识,同时学生掌握的任何知识又很快地在他们毕业时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学生在自己广泛的知识来源与高校正式的知识传授相比之下,时常表示出对学校与教师的不满。
三、大学知识螺旋的系统平台建设
大学知识螺旋的阻塞严重影响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等大学基本任务的完成。日本学者Nona2
ka指出知识螺旋每个阶段的运转都依赖于特定
的主观动力不足。真正的知识是有价值的,必须得到承认和回报才能激发知识创新者和传播者的主观积极性。当前高校资金、地位都取决于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和支持,因此高校普遍把服务对象从学生和社会偏离和异化到政府主管部门,热衷和忙碌于各类教育系统的评估,这些评估主要关注于科研论文的发表,关注于教学和教学管理中的各项知识和规则的文件化,不少学校的迎接评估成了显性知识的造假工程,制造大量信息垃圾。由于知识产品评估的复杂性,于是便对知识产品评估简单化,知识创新的价值完全按照论文发表的杂志等级和科研课题赞助的政府机构行政等级来评判,以数量决定高校的各类排名和教学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薪酬待遇。在近年高速发展过程中,部分高校出现了领导、学者、教师、学生之间较强的等级关系,规模的扩张必然导致管理层次增加,上级与下级的距离加大,刚性管理特征明显,造成基层工作者心态失衡从而阻碍知识的创新和共享。因为以上各类原因,高校之中有了重科研轻教学、重知识创新轻知识传播,重显性知识轻隐性知识,重领导轻师生,重等级轻合作,重著书立说轻社会应用。高校的某些基本知识功能被扭曲,教学科研人员在知识螺旋过程中,既缺乏对学生潜移默化进行影响的动机,也不愿与同事交流彼此的隐性知识。
4.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改变了传统教育形
的“场”,简单理解就是知识螺旋要有条件和环境的支持。
1.加强建设与知识创新、传播、实践相关的环
境设施。知识的产生、传播和运用必然地与某种物理环境相联系,大学之中知识螺旋的每一步骤都需要相应的硬件设施作为支持平台:(1)潜移默化需要缩短人的距离以及人的非正式交往,支持人际沟通网络形成的环境设施必须受到重视,否则学校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人际交往越来越少,非正式场合的知识传播越来越少。(2)外在化与组合化则需要加强建设校级图书馆、部门资料室、计算机网络中心这些显性知识存放空间,并要求专人进行专业的管理。(3)内隐化所需的各种模拟练习场所、实验场所又是高校普遍的另一个硬件缺陷,没有这种环境,学生很难真正形成动手能力。
2.加强知识共享系统、协同工作系统等信息
网络建设。
3.将促进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业务流程与
活动经常化、标准化。
4.建设平等、公平、务实、合作的大学制度与
大学文化。知识螺旋之所以得以运转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因此,大学在制度和文化建设方面应当从四个方面着手:(1)提倡学术平等和人格平等。(2)在职称、薪酬制度方面要体现公平原则。
(3)对知识创新和传播的工作评价应当采取务实
式,高校准备不足。传统教育体制之中由于小班授课、教师担任班级导师制度、师生相互进入对方生活空间等形式不仅有助于显性知识的传授,而且有助于将教师的经验、技巧、感悟等隐性知识潜移默化给学生,近年大学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使得大班上课非常普遍,教师无法一对一教学,课程标准化程度提升,学生进行讨论、练习的机会
态度。(4)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的大学文化。
基金项目:南京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
(责任编辑 沈广斌)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