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家国情怀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在中国,国家从来被视为一个伦理性的实体。在近代西方,霍布斯和洛克所倡导的自然主义的契约国家,卢梭、康德、费希特所倡导的道德主义的契约国家中,国家都没有积极的功能。国家只是一个,唯一的职责是维持秩序;它不是一个导师,不负有引导人们向善之职,那是宗教所管的事。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天下,在伦理关系上环环相扣,连为一体。“民惟邦本”,国家作为伦理性的实体,除去负责保障民众的个利、督促民众履行个人义务之外,还负责教化民众尤其是从君主到各级官吏,“孝、悌、忠、信”“仁、爱、诚、敬”“礼、义、廉、耻”,作为国家伦理的基本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在现实中应该怎样行动,应该禁止哪些行为。正因为如此,国家不仅要保护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的责任伦理,而且自身要率先履行自己的责任伦理,成为履行责任伦理的示范者。孔子说:“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说明礼治在伦理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对国家而言,包括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在内的各项礼仪,不仅是宣示价值观、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化人民特别是掌控权力的各级官吏的有效方式,而且是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积极推进国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历史早已证明,只要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继续存在,礼所表达的这些责任伦理就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礼自身也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礼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根植于人们的日常习俗,因时间、空间条件不一样,它们会产生许多差异。今日之中国,现代、前现代、后现代并存,而基本取向则是每个人一方面自主性、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又越来越为世界性联系中的巨量信息所左右;以父家长为中心的传统家庭已普遍瓦解,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成为主流,在市场化、契约关系冲击下,婚姻与家庭变数激增;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在实际领域和虚拟领域都空前扩大也更加不确定,各类新型的社会自组织影响已大大超过传统的社会自组织;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都面临全新的挑战。所有这些伦理性实体历史性的变化都要求礼和礼治全面的革新。
伦理与道德、伦理与法理、法理与道德之间的歧义乃至冲突,现今超过以往
1
任何时代,这就要求礼与礼治必须进行再创造。
革新及再创造,则应当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从各地方、各族群的民间习俗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要对现今既有的各种礼仪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在已有的基础上加以提升,并使之更加系统化、完善化。让礼和礼治成为现代国家德治与法治的得力辅弼,是当代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编自姜义华《论“礼治”的当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国家作为伦理性的实体,负有督促民众履行义务以及教化民众等职责。
B.近代西方一些思想家倡导的契约国家,其唯一职责是维持秩序,没有积极功能。
C.人们的社交范围正空前扩大,各类新型的社会自组织影响即将超过传统的社会自组织。
D.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礼和礼治必须进行不断的再创造,不断系统化、完善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运用了引证手法,引用孔子的话,证明礼治在伦理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B.文章运用了例证手法,列举伦理性实体的变化现象,证明礼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C.文章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围绕“礼治”展开论述,逐层推进,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D.文章从历史和现实,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等方面,论证了“礼治”的当代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义、廉、耻”等作为国家伦理的基本观念,规定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行为准则。
B.吉礼、宾礼、军礼等礼仪,是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的必要手段,能够推进国际交往。
2
C.因为家庭、社会、国家的继续存在,礼所表达的责任伦理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今日之中国,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都面临全新的挑战,必须借鉴西方契约国家的做法。 答案:
1、C [C项,混淆时态,已然未然错误。 原文是“已大大超过”,而非“即将超过”。]
2、B [B 项,论证观点的判断有失偏颇。 文章运用例证手法,证明“礼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不准确;根据文意,证明的观点是“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礼自身也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或“因时间、空间条件不一样,礼会产生许多差异”。]
3、A [B项,曲解文意, 原文是“重要手段”而非“必要手段”。C项,强加因果,原文是说“只要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继续存在,礼所表达的这些责任伦理就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两个分句是条件关系,而该项成了因果关系。D项,无中生有,“必须借鉴西方契约国家的做法”于文无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人类发展延续到今天,其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已经数不胜数,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学者 也随之数不胜数。如果以是否掌握、传承体系性的历史知识为基准来划分,则除了历史学者外, 其余学者都可笼统地称为非历史专业学者;而历史学者中又可细分为中国史学者、世界史学者、 某种专门史学者等。
各种历史学者,不言而喻,都重视对历史的观照,即具有“历史情怀”;至于非历史专业的学 者是否也对历史注意观照,即具有“历史情怀”,从实际情况说来,似是除部分人重视观照外,不 少人并不观照或观照较少,或虽然实际行动有所观照而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和主观自觉。在笔者 看来,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也应该自觉地观照历史,要根据需要,给予历史以足够的观照。
一般说来,学者们所研究的对象千差万别,其所研究的学科名称多有不带“史”字者,这即是 本文所说的“非历史专业”。但是,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对
3
象,实质上并非完全与“史”无关,因为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产生、演变、最终消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总与其他事物 发生这样、那样的关联和相互影响。这些过程、关联、影响,岂不正是该事物的“历史”;研究这些 事物“历史”的学问,岂不正是这些事物的“历史学\"。世界上除了人类以外,笼统说来其余即为 大自然。人为万物之灵,其既对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对本身以外的全部客观存在即大自然 不断深入地进行研究。鉴于这种情形,有人将人类的全部知识概括为人类史和自然史两大种。这一概括是正确的。做出这一概括的着眼点,就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世界(或称大自然)如实地以 变化之物和互相关联之物来对待。
由此看来,今天所谓“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以变的观点观察自己研究的对象,重视了解、掌握其长期以来变化的历史及其中所体现的规律,由之很可能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从而为解 决面临的学科发展新难题找到原来不曾想及的出路。另外,非历史专业的学者在增强“历史情怀”中,也可以选读一些与自己不同行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因为这些成果论述了人类认识和 改造自身及大自然的大量经验和教训,其中某些方面很可能使非历史专业的学者获得启示。如 果所选读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所研究的对象主体,正与从事选读的非历史专业学者所研究的对象主体完全一致,例如研究历法某一专题的非历史专业学者,选读某一历法史学家的相应研 究成果,尤其易于获得有益的启发。
(摘编自南炳文《说说学者的情怀与史家的情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8 日)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多寡,学者可以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 B.历史学者都有“历史情怀”,与非历史专业的学者相比,他们都重视对历史的观照。
C.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学科名称大多不带“史”字,但实质上并非完全与“史”无关。
D.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也应该选读一些与自己不同行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以获启示。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4
A.文章开头将学者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为下文议论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
B.第二段对比分析了历史学者和非历史学者对历史观照的不同态度,进而提岀论点。
C.第三段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指出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对象实质上也与“史”有关。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证严谨,条理清晰,突出了“历史情怀”对学者的重要性。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学者数不胜数,所以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也因之数不胜数。
B.作者研究了非历史学者对历史的观照情况,对其“历史情怀”缺失状况做出了准确判断。
C.历史学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世界的产生、演变、最终消失过程以及相互关联和影响的研究。
D.对《民法》感兴趣的非历史学者,可以阅读复旦大学叶孝信教授所著的《中国民法史》。 答案:
4.A(不符原文,划分标准错误。原文有“如果以是否掌握、传承体系性的历史知识为基准来划分,则除了历史 学者外.其余学者都可笼统地称为非历史专业学者”。)
5.D(“总分总”错误,本文为递进结构。)
6.D(A项,因果颠倒。原文有“人类发展延续到今天.其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已经数不胜数•掌握、传承各种 学问的学者也随之数不胜数”。B项.“准确判断”错误.原文表述的结论只是推测。原文有“从实际情况说 来,似是除部分人重视观照外,……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和主观自觉。”C项.以偏概全。还包括对人类自身的 研究。原文有“人为万物之灵,其既对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对本身以外的全部客观存在即大自然不断深 入地进行研究”。D项是推断性表述•原文有
5
“非历史专业的学者在增强。历史情怀,中……成果”的表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题。(9分)
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张柏春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三国时期的“名巧”马钧虽不善言辞,却心灵手巧,擅长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宋代的韩公廉成为将工匠传统与天算知识结合的工程师。明朝的宋应星,没能考中进士,却撰写出《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本人也被后人视为科学家。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付《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这一时期,“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秦朝还建立了从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了。
6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杆秤制作为例,工匠们相信: 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瓷器工匠也是如此,官窑(如龙泉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并涌现了大量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名匠。如鲁班、李冰、马钧、韩公廉等。
B. 宋应星写作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因此书被后人视为科学家。
C. 中国古代的工匠们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不少辉煌的成绩,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 中国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早在6000多年前制作玉器时就讲究琢磨,精益求精,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解。
8.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德国制造、东洋货,现在被普遍认为是精品,然而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德国制造、东洋货却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
B. 在产品上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在秦统一中国以前就已经出现,这一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也促使工匠提高技艺。
C. 秦朝除了实行“物勒工名”制度保障质量外,还建立了从到地方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
D. 秦朝严格要求产品质量,所以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这说明秦朝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朝代。
7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工匠精神包含三个方而的内容:技术上精益求精、做人讲求诚信、产品上打造精品。
B. 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既是质量要求,也是道德要求,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C. 中国古代文化极其灿烂,历朝历代都有名扬四海的精品名片,如玉器、瓷器、丝绸。
D. “Made in China”如今正成为劣质产品的代名词,所以我们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答案】
7、D 试题分析:曲解文意.原文说“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并没有说那时就开始追求精益求情;注解是朱熹对工匠精神的解说。
8、B 试题分析:产品质量的保证有多种原因,根本原因应该是工匠对产品质量的追求.而不是“物勒工名”制度。
9. D找回工匠精神.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这并不意味着\"Made in China\"就是劣质产品。选项曲解文意。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