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总第238期) 201 1年3月 农产品加工・学刊 Academic Periodical of Farm Products Processing No.3 Mar 文章编号:1671—9646(201 1)03—0108—03 地方高校生物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乔发东 (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是地方高校办学的宗旨。介绍了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学科面向 生物产业发展需要,进行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取得的一些成就。 关键词:地方高校;生物学科;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Q67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 ̄issn.1671—9646(X1.2011.03.030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n Mode of Talent Cultivation of Biological Industry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Qiao Fadong (Bioengineeirng College,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He’nan 450001,China) Abstract:Local eoU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e for the local economy and offer some effective technical suppo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at biological sciences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s made discovery and practice in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and some Success obtained SO as to adjust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for the biological industry. Key words:local coHeges and universities;biological sciences;talent cultivating;innovation and practice 0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__ 2020)))提出了我国发展教育的宏伟蓝图,强化办学 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 强社会服务能力已成为地方高校的办学主题。 生物产业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应用 于生产以及经济社会各相关领域,为社会提供商品 和服务的统称。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 物能源、生物化工、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l_。从 全球范围来看,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在催生新的 产业革命,生物产业作为新兴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国 际竞争的制高点。生物产业的迅猛发展对生物学科 遇、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推动产业进入 加速发展期(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到 2015年,全国生物产业将实现产值4×10"亿元。 河南省具有良好的生物产业发展基础,2008年 实现产值600亿元,到2015年,将达到2 000亿元。 但是,产业层次低、技术创新不够、高层次人才缺乏 (特别是高层次管理团队、创新团队以及高水平的企 业家和技术带头人)仍是限制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因此,地方高校只有针对当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 需求,主动调整自身的发展思路和定位,整合利用地 方和企业的各种优势资源,实施产学研结合,不断增 强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主动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 系,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或行业发展服务。 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只有培养出适合产业发展 2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合格人才,才能为 新兴生物技术的产业化是保持生物产业高速增长 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的主导力量,产业的集聚化程度正在促生一批国家级 1 关注生物产业发展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生物产业基地的形成。高等教育只有紧跟产业发展趋 国际生物产业已进入快速成长期,生物产业成 势,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适合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 为世界各国竞相抢占的战略制高点,发达国家和跨 质人才,才能保持其办学活力。 1加强校企沟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国公司仍将保持生物产业发展的强势地位。我国已 2.近年来,一些大型生物企业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 将发展生物产业作为新世纪把握新科技革命战略机 收稿日期:2010—12—03 作者简介:乔发东(1963一),男,河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肉品与乳品科学。E-mail:fadongqiao@126.corn。 2011年第3期 乔发东:地方高校生物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109・ 水平的生产设备,其科技含量和自动化程度均对专 业技术人员甚至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人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既要有先进的、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 有应用创新的能力。形势的发展要求高校主动到企 业参观、学习,进行多渠道、多层次沟通。主动邀 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与高校同行专家,对学科培养方 向进行充分论证,共同设计制订学科专业方向和培 养方案,设置兼顾理论基础和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 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在倡导产学结合理念的前提 下,统筹安排学校教育与企业实习,将教学内容、 教学环境与企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相统一,力争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构建创 新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这是因为存在于特定环境中 的隐性知识,具有文化性与情景性,是很难移植的『4】。 所高校的隐性知识是有限的,只有在连续的交流与 合作过程中,不断补充新鲜血液,隐性知识才能更为 丰富多彩,才能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为此,河南工 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经报请国家教育部批准,于 2003年与英国瑞丁大学合作,开始实施中外合作的 一生物技术专业“2+2”教育项目。探索有效利用合作 方的教育资源,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具有国 际视野的教学团队,搭建适宜于知识、能力和素质培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要的“零距离”[21。 在校企互通的培养模式下,对学生实施专业教育与 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以及就业后的工 作适应及创新能力。 2.2教师进企业顶岗锻炼,加快产学研创新团队建 设步伐 在校企互通培养模式理念下,保持教师业务素质 的提高与企业的发展同步。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定期到 学校兼职讲学,同时,也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生产一 线顶岗锻炼,实现产业发展需求与技术支持的互通; 面向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确立研究方向,开展合作研 究和技术攻关;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挖潜增效及开 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出实际贡献。在合作中确立的研 究课题与教学相结合,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 平,加快“产学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实现学校与企 业双赢的良性循环。 2.3探索学生顶岗实习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将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的时 间安排与寒、暑假期联系在一起,选派学生到专业 对口企业参与技术咨询、产品研发、市场调研等专 项生产实践工作。学生成为企业的特殊职工,受管 理制度约束,按期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并接 受企业支付的劳动报酬。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现场 感受新设备及新工艺的基本原理,缩短理论与实际 的距离;同时,也能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研发、 营销等方面的组织管理方法,加深对国情及产业情 况的了解,激发学习自主性,积累生活阅历,培育 创业思维,实现勤工助学及岗前锻炼的目的。而企 业可以近距离发现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进行有选择 培养,或者完成提前预定。 3科学施教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科学施教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社会需求,找准定 位,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基本知识为载体,明确 不同类型人才的知识取向,瞄准相应的专业能力,科 学地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提高教育质量I31。 3.1加强校际交流合作,有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 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开阔办学思路,拓展知识空间, 逐步形成与国际人才市场接轨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提升办学层次。 3.2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 在科技创新的社会背景下,对教师加强先进教育 理念和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使之在具备深厚科学专 业知识的前提下,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教 育思想与观念。时刻保持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激情、 关爱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做到“爱自己的孩子是人, 爱别人的孩子是神”[51。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建立密切、平等的师生关系,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性实验,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实践证明,传统的实验 教学只是加强学生理解记忆的被动方式,在本科生培 养计划中增设科研训练模块,鼓励教师引导、指导学 生进行科学探索,从探索性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方法。 3.3加强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搭建创新人才培养 平台 为了保证学生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掌握,培育科 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协调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使 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质,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 应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既兼顾基 础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又注重技术与方法的综 合,把相关内容整合成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运 用基本技术和方法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 时,注意及时引进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相结合的 实验项目,不断提高实验内容的先进性。 兼顾教师的学科与科研方向,组建理论、实验教 学和科学研究互通的实验教学创新团队。采取相应激 励与服务措施,吸引高职称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工作[61, 按学科方向设立综合f生实验研究项目,以科研课题带 动实验教学,提升综合性实验项目水平。 搭建贵重仪器设备、公共基础设施共享的综合实 验研究平台,完善全方位开放运行机制,服务于实验 教学、科学研究以及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 3.4实施专业分流、分类培养,满足个性化发展 需要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1年第3期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地方经济发展与行业需求, 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71。为了提升毕 提高了办学的生机与活力。加强校际交流,充分利用 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增强人才的社会符合度,建立以 优质教育资源,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构建以人为本、 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满 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培养机制,适宜于培养创新人 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生物学科采取大类招生、专业 才的培养。 . 分流以及分类培养的方法,努力满足多样性、个性化 经过数年的探讨与实践,应届本科生考研录取率 人才培养的需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个 保持在30%以上;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性发展。 就业质量逐年提高;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具有较高 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深人,为了稳步推行学科大 的创新素质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用人 类招生,构筑了宽口径的学科专业平台,设立了通识 单位的认可。教师的科学研究方向更加明确,解决企 课程教学平台,理顺了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分流课程 业技术难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责任和主动陛进一 的衔接。新生入校一年后,根据学习成绩,可以选择 步加强。 适合自己发展的学科;一年半以后,可以在学科大类 参考文献: 下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在专业培养阶段,根据 1] 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生物产业调整振兴规划[z】.豫 社会需求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 【政[2009]69号,2009,5. 按照研究型、工程型和应用型构建课程群,在保证学 2】 丁红燕.地方工科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 【的创新实践[J1.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7):8— 兴趣和爱好,任意选择一个课程群完成专业课程学习 10. 任务。 【3] 蒋宗礼.科学施教,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教育效 研究型主要针对将来从事科学研究以及继续攻读 率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0(2):9-l1. 硕士学位的学生,着重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专业技 f4】 牛美芹,叶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引导路径研 能和科学创新能力。 究『J1.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增 刊):44—46. 工程型主要针对将来从事工程设计与工程管理等 5】 张德江.现代教育观下的教师职责[J].中国大学教学, 工作的学生,教学环节强调理论与设计方面的知识。 【2010(3):4—6. 着重培养理论与设计、人文社科、经济管理方面的知 [6】 滕利荣,孟庆繁,逯家辉,等.加强示范中心内涵建设, 识以及工程实践能力。 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fJ].中国大学教学,2010(2): 应用型主要针对将来从事应用实践职业的学生, 77—79. 在夯实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增强应用技能培训,强化 f71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 创业理念。针对他们的就业意向,提前进入企业强化 人才的意见[z].教高[1982】2号文件,1998. 上岗锻炼,提高就业符合度阎。 【8】 郭海明,王晓兵,渠桂荣,等.基于市场需求和个性培 4结语 养,构建高师本科化学专业分类别培养模式[J】.中国 大学教学,2010(2):22—24. 面向生物产业发展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改革、 (上接第107页) 参考文献: 效信息的获取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1】 江汉湖.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以上是笔者根据陕西师范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食 【品微生物课程的教学要求,为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的 【2】 些改革、探索。实践证明,改革是成功的,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 【3】 的动手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随着社 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食品微生物课 I41 程的教学工作必将面对更多新的问题,必须与时俱 一2005. 冯建英.微生物学课程绪论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1.微生 物学通报,2010,37(7):1 058—1 O6O. . 李平,杜先锋,蒋军.运用多媒体课件上好食品微生物 学的尝试Ij1.高等农业教育,2002(10):42—4_4. 胡延章,黄小云,刘仁华.提高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效果 的体验[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4):812—815. 5] 肖仔君,陈惠音,朱定和,等.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探 进,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 【索lJ1.现代食品科技,2005,21(2):143—144.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