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中体西用” 2.教育
3.班级授课制 4.道尔顿制
5.问题解决(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6.学习动机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谈谈如何认识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及行动研究的步骤。 2.论述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3.简述“六艺”教育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4.试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评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新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共同特征、意义及其局 限性。
2.述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3.论述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4.结合中学生的时代特点谈谈你对于目前基础教育问题的理解。
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解析】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如何解决“西学”与中国固有文明之间的关系,洋务派提出典型的方案就是“中体西用”,即在“中学”(又称“旧学”)的主导下肯定“西学”的辅助作用和器用价值。1861年,冯桂芬在《采西学议》中写道:“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到19世纪90年代,发表类似观点的人越来越多,而表达方式越来越明确,并逐渐定型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892年,郑观应在《西学》篇中说:“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直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
绕“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主旨集中阐述,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2.【解析】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广义的教育指 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 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 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 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 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 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 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3.【解析】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已有知识水 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且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其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
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但出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创造性人才需求的日益迫切,20世纪初以来,许多国家的教育界人士都致力于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4.【解析】1920年,美国的柏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人们称之为道尔顿制。按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道尔顿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 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 5.【解析】问题解决一般是指个体通过应用并超越过去所学规则以产生一个新答案的过 程。由于对问题的理解不同,心理学家对问题解决的看法历来也不同。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个体必须对原有知识经验和当 前问题的组成成分进行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6.【解析】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趋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一 种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 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内部心理状态,它的主要内 容包括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和成败归因。 二、简答题 1.【解析】参考答案参见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简答题第3题的解析。
2.【解析】二十世纪,社会呈现高速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学制也随之发生了许多 变化,特别是西欧双轨制变革更为明显。各个国家都在不断地改进学制,以期更符合社会发 展的要求。纵观当代学制发展,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充分发展,为教育提供了许多科学理论,其研究成果已充分证明 了儿童在入学前智力发展水平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要重视早期智力开发。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学前教育逐步被纳入学制系统虽然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不能把儿童升学前教育的年 龄视为儿童的入学年龄,因为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区别的。
义务教育是国民素质基础教育,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 国都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一发达国家的义务已达12年以上,将义务教育延伸到高 中阶段。
(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中等教育阶段是现代教育结构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与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均不相同。在 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必须看到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质量要求。因此,普通中学职业 化,职业中学普通化,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是中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且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结构也突破了传统高等教育观念,向多层 次化方向发展。
(5)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终身教育是一种大教育观,是改革现有教育机构的原则,其目标是组织一个提供终身学 习的完善体系,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 3.【解析】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一个相当完备的教育体系。 六艺教育的当代诠释
(1)六艺教育——生态式教育
六艺教育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培育完人的教育体系,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育并 举,无一偏废。
在西方,有古希腊的七艺教育——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虽然 这七门学科有所分工,但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教养的国家公民。在中国,有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门学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融合,礼乐精神贯注其中。作为最 为古老的生态式教育,六艺教育与七艺教育交相辉映,共同闪烁在人类文明的璀璨星河中。 (2)六艺教育——基于艺术与审美的教育
六艺教育是一个基于审美的教育范式,即通过艺术教育实现体格、知识、德行的教育, 融艺术、德行、智能、体育教育于一炉。
(3)六艺教育——从生活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
西周时代的六艺教育源自原始时代的生活习惯教育,重视从活动、从实践中学习,是六 艺教育的重要特征。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活动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等先进观念,反对死的教育,提倡活的教育。这些光辉的教育思想都与六艺教育有着相通之处。
(4)六艺教育——倡导个性发展的教育
六艺教育,其实是非常个性化的教育。学生资质、禀赋、性情各不相同,教育方法、教 育途径、教育要求也各不相同。 4.【解析】参考答案参见编者的《教育综合大纲解析》外国教育史部分第七章欧美教育思 想的发展第三节卢梭的教育思想。 三、分析论述题 1.【解析】 (1)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欧洲国家工业化发展,垄断进一步形成而出现 在欧洲的一种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革新已有教 育的方方面面的教育改革运动。这一教育运动在实践上表现为“新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在 理论上则表现为具有浓厚自由主义色彩的理论出现。
新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是:通过自由教育发展儿童内在潜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的、具有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才;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组织教育;重视现代人文科学和 自然科学课程,通过多方面的教育来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通过灌输民主、自由和合作的 观念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进取心;主张教育要联系实际生活,鼓励儿童自由、自主地活 动。新教育运动的教育纲领是“生活教育”、“尊重个性”和“自发学习”。 (2)进步主义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界发生了一场规模浩大、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运动,这就 是进步教育运动。它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19世纪末美国已由农业社会发展成工业社 会,变成资本主义大国。工业的发展、科学的兴起、动荡的社会、欧洲进步的教育理论的传 人,动摇了美国传统教育的根基,终于使进步教育运动蓬勃发展起来。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 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最初10年是运动的兴起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涌现出一批 有创新思想的教育家,在各地兴办以改革旧教育为宗旨的实验学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帕克 的昆西学校、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和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
20世纪20~ 30年代是进步教育运动的高潮时期。1916年杜威发表了《民主主义与教 育》,标志着教育的一个新时期的开端,从此实用主义哲学开始成为进步教育运动的指导思 想。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各种进步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第二,1919年成立了进步教育协会;第三,一批热心改革的教育家设计了各种新方法。其 中影响最大的有: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2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进步教育运动进入后期。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运动重心转 移,由注重儿童的兴趣和自由转向考虑如何通过学校去影响和改造社会,建立新的社会秩 序;二是对中等教育改革开展了称之为“八年研究”的大规模实验研究,使运动的影响从小 学扩大到中学领域,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中等教育改革;三是遭到新传统教育思潮的激烈批 评,力量被削弱。
进步教育运动使美国的学校教育更切合实际,学校增加了更多的活动,设置了较多的职 业课程和技术课程,也更注意培养青年人适应社会、个人和职业的能力,科学和科研受到重 视。但运动中的一些极端做法无疑降低了学校的教育质量,破坏了学校在传授人类文化知识 方面应起的作用,造成了不良后果。 2.【解析】参考答案参见编者的《教育综合大纲解析》中国教育史部分第十二章第五节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3.【解析】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 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主体缺失、主体发现和交互主体性建构是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的三个阶段。而交互性是 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理想的师生关系,这种理想的师生关系昭示了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和 学习观等一系列教学理念的革新。
新型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①尊师爱生,相互配合;②民主平等,和谐亲密;③共 享共创,教学相长。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4.【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目,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参考答案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