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研究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涂片检查应用的方法及效果

研究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涂片检查应用的方法及效果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研究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涂片检查应用的

方法及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涂片检查方法及开展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7月研究期间就诊的500例患者进行研究,均对其实施临床微生物检验,将其随机分为甲组(250例,原始标本涂片检查)与乙组(250例,细菌培养后涂片检查),研究指标为微生物检出情况、涂片检查情况。结果:甲组与乙组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检出率均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甲组与乙组不同类型涂片检出均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先进行细菌培养后进行涂片检查并不会对检出结果造成明显影响,并且应用过程中各有优势,检验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检查条件选择合适的涂片检查方法。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检验;涂片检查;检出率

临床调查研究显示,多数患者发病与微生物感染有直接关系,如果能够判断微生物类型,可以判断患者感染类型,确诊相关疾病,并及时给予对症治疗药物,快速改善患者病症。涂片检查是微生物检验中的主要方法,包含多种不同的检查方式,应用优势有所不同。鉴于此,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7月研究期间就诊的500例患者进行涂片检查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7月研究期间就诊的500例患者进行研究,均对其实施临床微生物检验,将其随机分为甲组(250例,原始标本涂片检查)与乙组(250例,细菌培养后涂片检查)。甲组,男180例,女70例,共250份微生物检验样本;样本类型为血液80份、痰液80份、尿液80份、脓液10份;乙组,男181例,女69例,共250份微生物检验样本;样本类型为血液80份、

[2]

[1]

痰液80份、尿液80份、脓液10份。两组研究基线资料并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符合此次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涂片检查应用研究要求。

纳入标准:(1)符合研究时间段;(2)所有标本均未受污染;(3)受检对象能够配合检验过程。

排除标准:(1)检验对象资料缺失;(2)标本丢失。 1.2检验方法

甲组采用原始标本涂片检查法:

尿液标本:(1)尿液标本离心处理;(2)将尿液标沉渣分离;(3)涂片检查。

痰液及脓液标本:(1)制备涂片(压片法);(2)镜检。

血液标本:(1)制备涂片(压片法);(2)革兰氏染色;(3)涂片检查;(4)记录数据。

乙组先进行细菌培养后开展涂片检查:(1)使用专用培养基培养细菌;(2)标本涂片检查方法与甲组相一致。 1.3研究指标

微生物检出情况:(1)革兰阳性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合计);(2)革兰阴性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合计);(3)真菌(假丝酵母菌)。由涂片检查应用研究人员负责统计不同微生物检出分布情况。

涂片检出情况:(1)血液;(2)痰液;(3)尿液;(4)脓液。由涂片检查应用研究人员负责统计不同涂片类型微生物检出率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4.0软件处理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涂片检查数据,并用t检验、卡方检验完成患者基线资料、微生物检出情况、涂片检出情况等各项数据。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涂片检查中P>0.05,则表示统计学差异值小。

2 结果

2.1微生物检出情况

甲组与乙组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均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

表1:微生物检出情况[n例(%)]

甲组(N=250份)

乙组(N=250份)

革兰阳性菌

葡萄球菌 31

(12.40%)

31(12.40%) 0.0092

肺炎链球菌 19(7.60%)

20(8.00%)

肠杆菌 20(8.00%)

21(8.40%)

铜绿假单胞菌

100(40.00%)

99(39.60%)

合计 170(68.00%)

171(68.40%)

革兰阴性菌

肺炎克雷伯菌

20(8.00%)

20(8.00%) 0.0147

大肠埃希菌 21(8.40%)

20(8.00%)

合计 41

(16.40%)

40(16.00%) >

真菌 假丝酵母菌 39

(15.60%)

39(15.60%) 0 >

2.2涂片检出情况

甲组与乙组不同类型涂片检出均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如表2。

表2:涂片检出情况[n份(%)]

组别 份 血液(N=80份)

痰液(N=80份)

尿液(N=80份)

脓液

(N=10份

甲组 250 8080801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乙组 250 79

(98.75%)

78(97.50%)

79(98.75%)

8

(80.00%)

2

0.0092 0.0092 0.0092 0.230

P >0.05 >0.05 >0.05 >0.0

3 讨论

感染类患者就诊人数众多,是医院收治的主要患者,需要接受微生物临床检验,判断其类型。涂片检查法是微生物检验的常用方法,此次研究中主要介绍了原始标本涂片检查法、先进行细菌培养后开展涂片检查法两种不同的涂片检查方式,差别主要在于是否先进行细菌培养。通过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两种涂片检查方法在检出率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原始标本涂片检查法是我国经典的涂片检查方法,可以对细菌感染类型做出辨别,并对送检标本质量作出判断。先进行细菌培养后开展涂片检查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释细菌培养不生长现象,便于检验人员寻找微生物不生长原因。由于两种涂片检查方法并无明显的组间差异,临床检验中需要结合具体需求选择涂片检查方法。

综上所述,先进行细菌培养后开展涂片检查法同原始标本涂片检查法检出率并无明显组间差异,可以解释微生物不生长原因,临床诊断中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方法。

参考文献:

[1] 姚艺辉,余晓露,张国强. 涂片检查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 口岸卫生控制,2019,24(6):26-29.

[5]

[4]

[3]

[2] 张楠. 分析涂片检查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J]. 糖尿病天地,2021,18(7):176-177.

[3] 廖学峰. 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涂片检查应用的方法及效果[J]. 当代医学,2021,27(13):138-139.

[4] 董玲,刘欣,李迪. 涂片检查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意义[J]. 东方药膳,2020(19):259.

[5] 谢灵霜. 涂片检查临床微生物构成分析[J]. 2019,9(4):143-144.

医药前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