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大纲说明
1、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审计学》是财会及相关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学习的任务与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审计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掌握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知识及基本审计程序,理解现代审计理论及规则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习,能够运用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按照科学的审计程序,对一些具体审计案例进行分析,并熟悉与通晓国际通行的审计惯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与分工本课程最好是在第五学期开设,先修课程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
2、 教学及考核方式
(1)课前应预习,课后复习,并经常看些关于审计实务方面的信息。
(2)在教学中以全面、系统地阐述审计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对审计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培养,以符合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3)《审计学》是一门较高层次的课程,学习本课程必须具有较扎实的会计学原理等各类专业会计和财务管理、经济法等基础知识,否则,会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学习本课程,应按照专业计划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使学习效果得到保证。
(4)本课程是一门业务技术性比较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必须弄懂弄通教材以外,还必须抓紧抓好作业练习和案例分析这一环节,以便巩固所学内容,掌握从事审计工作的本领。
(5)考核方式为书面闭卷考试,其中:期末占70%,平时作业占20%,课堂纪律占10%。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总 论
重点与难点: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审计的定义,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的对象和目的,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了解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工作任务。
预计课时:4课时
第一节 审计的概念
第二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审计对象和审计目的
第四节 审计的职能、作用与任务
(四)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介绍。
(五)本章知识点:
审计的目的,特别是审计的一般目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其他审计的关系。
第二章 审计的分类与方法
重点和难点: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分类和其他分类,掌握审计方法的涵义,熟练掌握审计的技术方法,了解审计方法的意义及选用要求。
预计课时:2课时。
第一节 审计的分类
一、审计的基本分类
二、审计的其他分类
第二节 审计的方法
一、审计方法的选用
二、审计的技术方法
1、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2、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三、审计的其他分类
第三章 审计组织与审计人员
重点与难点: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我国民间审计组织和西方民间审计组织概况,掌握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素质要求、职业道德以及法律责任。了解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置、职责权限以及西方国家审计机关的概况,了解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审计职责、审计权限以及国外内部审计机构的概况,了解西方民间审计人员。
预计课时:2课时
第一节 国家审计机关
第二节 民间审计组织
第三节 内部审计机构
第四节 审计人员
第四章 审计准则和审计依据
重点与难点: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熟练独立审计准则,掌握国家审计准则,掌握审计依据的涵义、种类、特点及运用审计依据的原则,了解审计准则的意义、基本内容及国际审计准则。
预计课时:2课时。
第一节 审计准则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节 我国审计准则
第三节 审计依据
第五章 审计程序
重点与难点:本章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但第二节中审计计划、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有关内容要熟练掌握。
预计课时:6课时。
第一节 审计程序的概念
第二节 审计准备阶段
第三节 审计实施阶段
第四节 审计终结阶段
第六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重点与难点: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综合及审计证据的应用,掌握审计工作底稿的结构和内容,了解审计证据的涵义、特点及分类,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涵义、种类及其填制和审核。
预计课时:4课时。
第一节 审计证据的涵义与分类
第二节 审计证据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审计工作底稿的涵义和种类
第四节 审计工作底稿的结构和内容
第五节 审计工作底稿的填制与审核
第七章 内部控制的评审
重点与难点: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内部控制制度的初评及符合性测试、总评。掌握内部控制制度的涵义及其作用,掌握内部控制的要素和种类,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及其审计步骤。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与描述。
预计课时:4课时。
第一节 内部控制
第二节 内部控制的调查与描述
第三节 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
第八章 审计抽样
重点与难点: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样本的设计与选取,熟练掌握评价抽样结果的步骤,分析样本误差以及总体误差的推断。掌握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发现抽样等属性抽样方法,掌握单位平均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和差额估计抽样等变量抽样方法。了解审计抽样的定义和种类。
预计课时:4课时。
第一节 审计抽样的涵义及种类
第二节 样本的设计与选取
第三节 属性抽样
第四节 变量抽样
第五节 抽样结果的评价
第九章 审计报告
重点与难点: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审计报告的涵义、种类及作用,掌握国家审计报告及民间审计报告的内容与种类,掌握审计报告的编制步骤,了解管理建议书的有关内容。
预计课时:4课时。
第一节 审计报告的涵义、种类与作用
第二节 审计报告的内容与要求
第三节 审计报告的编制步骤
第四节 管理建议书
第十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重点与难点:销售收款循环是企业日常发生的重要的经济业务,它既影响资产负债表项目,又影响利润表项目,因此,是会计报表审计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其考核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既考客观题,也可在简答或综合题中考核有关内容,学生在复习本章内容过程中,应明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可能为了粉饰会计报表,有可能会高估收入,高估债权,从而虚增利润,因此,验证销货交易的真实性及主营业务收入是否真实,有无高估收入,应收账款是否真实存在,坏账准备估计是否正确,就是必须要掌握其验证的重要审计程序
预计课时:4课时。
一、销售与收款循环的特点
二、内部控制目标,关键内部控制,主要控制测试和常用交易实质性测试一览表
三、主要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
1. 主要业务收入审计
2. 应收账款审计
3. 坏账准备的审计
第十一章 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
重点与难点:购货付款循环的审计主要是审计被审计单位的采购业务,它主要影响资产负债表项目,主要账户是应付账款、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等。该章不仅要注意以客观题的方式进行考核,同时也应注意在简答、综合题中的运用。学生在理解购货付款的控制测试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应付账款、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项目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应付账款属于负债,为了防止被审单位分布会计报表,应重点验证其完整性;固定资产应重点验证其真实存在,所有权、总值估价等问题;累计折旧应重点验证其折旧政策的合法性、一致性,计算准确性。
预计课时:4课时。
一、购货与付款循环的特性
二、内部控制测试和交易实质性测试;
三、要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
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及案例分析
本章知识点: 应付账款、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的实质性测试。本章的难点有:购货付款循环的特点、内部控制测试及交易实质性测试。
第十二章 生产循环审计
重点与难点:生产循环审计的核心是对存货进行审计,而存货项目的审计历来是会计报表审计的重点,因此,本章也属于重点章。存货是企业拥有的具有实物形态的一项资产,因此,验证期末报表上列示的存货是否真实存在,是否为被审单位所有,计价和截止是否正确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必须掌握与此相关的知识,同时,还应注意将存货监盘程序同其他的监盘程序进行比较,归纳异同(如存货监盘与现金的监盘)。
预计课时:4课时。
一、生产循环的特点
二、.生产循环内部控制,控制测试和交易实质性测试
三、分析性复核
四、存货监盘
五、存货计价审计与截止审计 .
六、应付工资审计
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及案例分析
本章知识点: 存货的监盘、分析性复核、存货的计价审计及截止审计、生产循环的内部控制和交易实质性测试。
第十三章 筹资与投资循环
重点与难点: 筹资和投资循环相对来讲可以作为非重点章,每年在此命题多出现涉及长期借款、应付债券、股本、长期股权投资等的会计问题。因此,学生在复习本章内容时,应注重在理解筹资和投资循环的主要账户的实质性测试的同时,更应注意筹资和投资活动的相关会计处理,也就是,学生应能够站在注册会计师的立场上,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会计处理是否正确作出判断,如果有错误,还应能提出调整分录;进一步还要联系对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的影响
预计课时:4课时。
一、筹资与投资循环的特点
二、筹资与投资循环控制测试和交易的实质性测试
三、借款审计
四、投资的审计
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及案例分析
本章知识点: 借款和投资项目的实质性测试。本章的难点有:筹资与投资循环的控制测试和交易实质性测试。
第十四章 货币资金与特殊项目审计
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货币资金的审计,一是特殊项目的审计。由于货币资金与各业务循环都有关联,因此,难以将其划归为具体的业务循环。它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的资产,其在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存在、完整,其收支是否合法对会计报表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货币资金的审计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一般多以客观题出现,但对于货币资金审计的重要程序也要掌握简答题,如库存现金盘点、银行存款函证等。
预计课时:4课时。
一、货币资金审计涉及的凭证和会计记录主要有:
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及测试
三、现金审计
四、银行存款审计
五、特殊项目的审计
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及案例分析
本章知识点: 库存现金的盘点、银行存款的函证、大额现金收支的审查、期初余额的审计、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审计、合并会计报表的审计、或有损失的审计、期后事项的审计及持续经营能力的审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