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学习数学

让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学习数学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紫霞幼儿园:让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学习数学(PPT)

时间: 2010-11-9 作者: 赵薇懿 单位:黄浦区紫霞幼儿园

数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和工具,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被人们誉为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对发展幼儿的智力,尤其是对发展幼儿的数理逻辑智慧具有特殊的价值。在新《纲要》中提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立初步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等内容与要求。但是在幼儿园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因此我尝试了把大班数学活动与我园的特色活动——结构游戏相整合,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使结构游戏发挥其促进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幼儿空间概念和数学概念以及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能力等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使孩子们玩的快乐,学的更快乐。

一、在结构游戏中激发幼儿学习数学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是幼儿求知的动力和基础,幼儿独特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幼儿一旦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积极主动。

当大班幼儿初次接触到新的结构材料——神奇百变后,颜色鲜艳,图形简单,结构零件丰富的结构材料吸引了幼儿,但是如何去构建呢?幼儿们凭着自己的结构经验进行了多次的尝试,我观察到幼儿在此阶段(热身阶段)的表现形式基本有这几种类型:1、平面构建,即:用连接器把几何图形的积木做延长或扩展等形式的平铺。2、直接接插形的立体构建,即:幼儿借鉴了雪花片的接插经验进行了直接接插。3、简单的围合,即:在平面的基础上简单围合。4、堆高,即:把轮子积木作最高游戏。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幼儿对结构材料有了初步的影响,而且有了喜欢摆弄的兴趣。接着我针对神奇百变本身的特点进入了我们游戏的第二阶段(支持阶段),先让幼儿从平面构建开始,我把一些平面的图形名称和

特征整合在每次结构活动中。

例如:第一次平面结构:内容:大大的正方形以及正方形变成长方形。

我在活动前我提出了搭个大大的正方形的要求,目的在于通过操作活动复习巩固正方形的特征。活动中我仔细观察了幼儿不同的表现形式:发现5位幼儿在构建正方形时是先构建四边相等的外围然后在填补中间;这种表现形式可以看出幼儿对正方形的特征明确,结构目的性强,10位幼儿是搭好中间较小的正方形然后用四周同时扩展的方法进行不断扩展,这种表现形式可以看出幼儿对图形的特征清晰的,而且会边建构边思考,8位幼儿是边数边搭;还有2位幼儿是没有目的构建的。 当结构活动的分享交流时,我运用了比一比的游戏形式:看看谁的正方形最大,看看谁的正方形最漂亮,通过比较和数数大家评出:我班的王晓露成为了第一名,她的正方形每边各用了10块的正方形积木,林金铭、徐乐文他们在正方形每边上用了7块积木,他们得到了比赛的第二名,还有一些每边用了6块积木的幼儿则成了第三名,同时在数数的过程中正方形的四个角是重复数的。接着我又运用了游戏变一变,让幼儿以最快的速度把正方形变成长方形,幼儿通过加加、减减的方式进行变化,活动中幼儿的结构兴趣被激发了。

在以后一次一次的构建了平面图形过程中,幼儿不断操作和尝试,感受了数学的乐趣。实践证明: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正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并且在结构游戏中不断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结构游戏中发挥幼儿对数学知识主动发现和探索的积极性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逻辑数理知识不是来源于事物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物体的操作和对其动作的内化。”在动作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数学知识,才真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并且是最牢固的、不会被轻易遗忘的知识。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大都通过操作活动来完善和完成的,并且能借助此活动来激发幼儿主动发现和探索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幼儿

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结构内容——构建正方体

当幼儿已经有平面构建的基础,他们对连接器使用也十分娴熟了。这次活动我提出了让正方形站起来的要求。在幼儿构建15分钟后进行了第一次分享(当时98%的幼儿对老师的要求不理解),我把一位幼儿完成的作品呈现在幼儿的面前,并丰富了这个立体图形的名称——正方体,我带领幼儿观察了正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幼儿进行再次的操作,很快幼儿的作品呈现出来了,在第二次的交流分享中,采用了拆拆、合合、看看、说说的形式,我先把多个正方体在不同位置进行了拆开,让幼儿看看用了几块积木,幼儿通过目测发现每个正方体都用了6块正方形的积木,接着,我把展开的正方体进行合拢,并归纳了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有六个面,而且每个面是正方形。然后我把其余展开的正方体引导幼儿观察,看看展开后的正方体像什么呢?这时幼儿七嘴八舌开了,有的说:像红十字符号;有的说:像小鸭在游泳;还有的说:像发芽的小树----活动中我充分发挥幼儿发现和探索的积极性,把有关正方体的数学知识隐含在游戏中,帮助幼儿掌握了构建的方法。

从这个案例我还可以看到:幼儿是活动中发展的主人。而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三、在结构游戏中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有趣和重要

大班幼儿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他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结构游戏中要让幼儿体验和获得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使他们体验到在结构活动中运用数学的有趣和重要,我在结构活动中采用放手让幼儿自己亲身去做、去体验的做法。

例如:结构活动——构建圆柱体

王晓露是我班结构能力较强的幼儿,在活动“如何让两个平面的圆形站起来”中,我对她的活动过程进行了记录:首先晓露用28分钟完成了两个圆形,接着她数了数圆形周围,然后她对老师说“需要寻找11快正方形积木”,并且在圆形外围接插了找到的正方形。当晓露完成了圆形四周正方形接插后,我让晓露数一数到底用了几块正方形?晓露开始数数,发现是用了12块,晓露笑笑说:我刚才数错了。然后晓露把刚才拼接的正方形竖起来进行立体围合,然后把第二个圆形进行盖顶连接。最后,晓露完成了圆柱形的构建。在分享交流中,我请晓露介绍了她的构建过程,并积极鼓励了她活动中有目的选择材料的行为,同时我把她在数数过程中的“小插曲”展开引导幼儿去思考:在圆形中如何正确的数数?孩子们通过观察想除了不同的办法:沈博凯说:在圆形中用了6块三角形的积木,又用了6块正方形的积木,6+6=12块;林金铭说:我在搭圆形时用一块其他颜色的积木,这样数数就不会错了。-----孩子们发表着自己的意见,这个过程既启发了出错的幼儿原来数数可以运用这么多的方法又提示了其他幼儿巧用这种数学能为自己的结构活动提供方便。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数学知识的无穷性和数学推理和运用对幼儿的思维有挑战性以及有巨大的吸引力。

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交流操作,通过反复来建构;这正好符合幼儿思维借助于具体形象的特点。结构游戏有动手操作的特点,因此把数学知识与结构游戏相结合,在提高对结构游戏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培养了善于观察、分析的能力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和想象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让幼儿在愉快的情景和氛围中学习数学。让我们的孩子玩在其中,学在其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