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试题(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试题(含答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 辨析题 论述题 1.观察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该疆域图所属朝代名称填写在答题卡图中方框“A”内。 (2)请将该朝代的都城名称填写在答题卡图中方框“B”内。 (3)据图指出该朝代在地方管理上的特点。 【答案】(1)A框元。 (2)B框大都。

(3)设置行省,管理方式多样。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疆域图所属朝代是元朝。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都城在大都。

(3)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管理上的特点是设置行省,管理方式多样。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表

南方 朝代 人口(户) 西汉 2470685 占全国户中数比例 19.8% 北方 人口(户) 9985785 占全国户中数比例 80.2% 唐朝 南宋 3920415 11240760 43.2% 62.9% 5148529 6624296 56.8% 37.1% 材料二: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2)这种变化是何时开始的?何时完成的?

(3)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列举两点即可)

(4)你认为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经济中心南移 (2)唐朝中后期 南宋

(3)1、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3、南方社会相对稳定;4、南北方人民一起共同努力 5、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任意两点即可) (4)维持和平安定的环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政府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 一表格内容,材料二“苏湖熟(丰收),天下足。”,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完成于南宋。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方地区人口的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北方人民一起共同努力,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等。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维持和平安定的环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政府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

3.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国)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1)材料一认为“宋代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试指出当时最早使用的“纸钞”是什么?它出现在何地?

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完成于何时?

材料三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 “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根据材料三回答,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政府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了哪一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材料四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其中还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

(4)材料四中东京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什么?并根据材料四回答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交子 四川

(2)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南宋(两宋) (3)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市舶司

(4)瓦子 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解析】 【分析】 【详解】

(1)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频繁,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既有铜钱,也有铁钱,但是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根据“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等信息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两宋)时期完成。

(3)根据“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是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国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根据材料“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可知出现的原因是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迁移),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称民纷纷在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

开发。

——《宋书》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宋书》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的文章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三中的“苏湖熟,天下足”直接说明了什么?“苏湖”指的哪里?当时江南地区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是什么?

(3)材料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最终在什么时候完成?

(4)你认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北方人民的南迁,增加了劳动力,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 (2)经济重心南移,苏州、湖州,占城稻。 (3)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4)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人口大量南徙(迁移),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称民纷纷在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民的南迁,增加了劳动力,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依据材料三“苏湖熟,天下足。”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的“苏湖熟,天下足”直接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苏湖”指的是苏州、湖州,当时江南地区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是占城稻。

(3)依据材料二、三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的变化趋势是经济重心南移,这种趋势最终在南宋时候完成。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的启示是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

5.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列举唐太宗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 (3)我们从上述历史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唐太宗的话意思是: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太宗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的话意思是: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是:唐太宗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我们从上述历史中得到启示是: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唐朝时期民族政策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6.阅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出发点分别是什么? (2)郑和及其船队远航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3)郑和的船队在哪两大洋中穿行?

(4)郑和下西洋有哪些伟大的意义? (5)你能从郑和身上学到哪些精神?

【答案】(1)1405年-1433年。出发点:刘家港。 (2)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太平洋和印度洋.

(4)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伟大的贡献。

(5)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是1405年-1433年,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是刘家港,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郑和及其船队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郑和的船队穿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4)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伟大的意义是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伟大的贡献。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5)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从郑和身上学到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7.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图片所示为我国宋代时期出现的新生事物。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宋朝时的南北气温普遍变低,南方变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唐宋时期,北方湖泊减少。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较小到的破坏,相对完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发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抵御灾害的作用 材料四:

南方 北方 朝 代 人口(户) 2470685 3920415 11240760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19.8% 43.2% 62.9% 人口(户) 9985785 5148529 6624296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80.2% 56.8% 37.1% 西 汉 唐 朝 北 宋 (1)材料一中的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经济在哪些领域的发展情况? (2)根据材料二,说出两宋时期成为全国重要粮仓的地区在什么流域?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四,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发生这种变化是原因有哪些?

(4)你认为古代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发展经济有哪些启示? 【答案】(1)手工业、农业、商业。 (2)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3)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或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原因有: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人南迁不仅增加了劳动力,还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政府(统治者)重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或南方气候温暖湿润)。

(4))①经济发展要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②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和优秀人才;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资源;④国家要重视经济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景德镇瓷器”“秧马”“交子”分析可知,宋代经济繁荣。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两宋时期,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出现新的拔秧工具—秧马。宋代的商业繁荣,北宋前期,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出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2)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3)依据关键信息“实仰东南财赋”“苏湖熟,天下足”及材料三、四分析可知,反映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可见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北方战乱频繁,为了躲避战乱,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经济的发展。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南方土壤肥沃、气候较热、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加上南方统治者的重视和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4)依据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发展要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和优秀人才;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资源;国家要重视经济发展等。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耍的地位。

材料二:这部巨著,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被誉为“中国I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材料三:这部巨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当时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1)编写了材料一的我国古代药物学的科学家及巨著是什么?

(2)编写了材料二的“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科学家及臣著是什么? (3)编写了材料的我国古代农学创新研究成见的科学家及巨著是什么? 【答案】(1)李时珍、《本草纲目》 (2)宋应星、《天工开物》 (3)徐光启、《农政全书》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耍的地位”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药物学的科学家是李时珍,他的巨著是《本草纲目》,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2)依据材料二“中国I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依据材料三“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当时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耍的地位”、“中国I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当时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结合四部著作的先关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9.明朝既有一个个叱咤风云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谱写一曲不畏强暴抗击外敌的热血颂歌,

也有杨帆驰骋、傲视群雄、踏浪高歌的辉煌。 (戎马一生杀尽倭寇留正气)

(1)观察图一,指出图中箭头所指的地区发生了什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图二人物是谁?为遏制这一事件,他取得的一次辉煌战役发生在哪里? (杨帆踏浪和平之旅耀千秋)

(3)图三是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最远到哪里?共有几次?

(4)通过图四郑和和哥伦布航行对比,说说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1)明朝抗倭斗争;原因: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2)戚继光;浙江台州。

(3)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七次。 (4)①时间早; ②次数多;③规模大; ④ 人数多;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图片信息“明朝抗倭”“日本”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中箭头所指的地区发生了明朝抗倭斗争;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

(2)结合图片信息,根据所学可以得知,图中的人物是戚继光。明朝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

寇,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州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3)依据所学可知,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4)从图表中不难看出:时间上,郑和下西洋始于1405年,哥伦布始于1492年,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时间早;航行次数上,郑和下西洋共7次,哥伦布共4次,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次数多;规模方面上,郑和下西洋大小船只200多艘,哥伦布最少3只,最多17只,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规模大;航行的人数上,郑和下西洋约2.7—2.8万人,哥伦布最少90人,最多1500人,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人数多。

10.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同时又害怕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更多的是负面影响。清朝政府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清政府在内政和外交上处于被动地位,造成许多不应有的失误,阻碍了中国经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这种政策的长期推行,进一步导致了国家的闭塞,也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大大落后于世界。这一政策并没有起到禁止外国资本主义对华通商的作用,更谈不上抵挡帝国主义大炮的轰击。正是在这一政策下,鸦片从英美商船汹涌而入泛滥全国,正是在这一政策下,帝国主义用大炮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使我中华民族蒙受奇耻大辱的不平等条约。这一政策没有挡住洋货的涌入和外国的入侵,最后的结果却是把大好河山拱手让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任其奴役、宰割和蹂躏,使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肖季文:《简析清政府“闭关政策”的历史作用》,《学术界》,1988年03期 请回答:

(1)清朝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757年只留哪一城市为通商口岸?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广州。

(2)观点: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其他类似观点也可论述:清朝政府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清政府在内政和外交上处于被动地位,阻碍了中国经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大大落后于世界。帝国主义用大炮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所以说,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清朝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出台禁海

令,不准商船、渔船出海,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例如: 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清朝政府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清政府在内政和外交上处于被动地位,阻碍了中国经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大大落后于世界。帝国主义用大炮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前后到访过今天的越南、印度、伊朗、肯尼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当地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意愿。郑和船队每次出海都满载大量优质的瓷器、丝绸、茶叶和金属制品等,每当船队靠近当地码头港口时,当地居民争先恐后跑来进行交易,从中也换回当地的珠宝、香料、药材和珍奇动物等。当船队返航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来到中国。据统计,明成祖在位22年间,亚非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4次多。

——摘编自朱桂香《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等

(1)材料所述历史事件发生于哪个朝代?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历史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知识加以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明朝。

(2)示例:(此示例仅为评卷参考,而非唯一标准,务必把握好评分尺度。) 观点:和平之旅,增进友谊。

论述:郑和船队每次出海所携带的是大量优质的“瓷器、丝绸、茶叶和金属制品”,而非大炮、枪支和火药,不仅向受访国家或地区首领“赠送物品”,而且从当地换回“珠宝、香料、药材和珍奇动物”。同时,当船队靠近当地码头港口时,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他们“争先恐后跑来进行交易”;当船队返航时,一些亚非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来到中国”,明成祖在位22年问平均每年来华使节达“14次多”。综上所述,郑和下“西洋”是一支肩负和平交往使命的国家商队,而非侵略他国的舰队,增进了明朝同亚非国家或地区的友谊和交往。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405年至1433年”可以看出该历史事件发生于明朝。 (2)比如其中一个主题为“和平之旅,增进友谊”。郑和船队每次出海所携带的是大量优质的“瓷器、丝绸、茶叶和金属制品”,而非大炮、枪支和火药,不仅向受访国家或地区首领“赠送物品”,而且从当地换回“珠宝、香料、药材和珍奇动物”。同时,当船队靠近当地码头港口时,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他们“争先恐后跑来进行交易”;当船队返航

时,一些亚非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来到中国”,明成祖在位22年问平均每年来华使节达“14次多”。综上所述,郑和下“西洋”是一支肩负和平交往使命的国家商队,而非侵略他国的舰队,增进了明朝同亚非国家或地区的友谊和交往。

12.阅读材料,进行论述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

(1)材料中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火药

(2)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任选一个,或者提炼其他的观点)

论述: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 可分的整体.科技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人们生活更加舒适、多彩.(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信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结合所学可知,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2)依据所学可知,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 可分的整体.科技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人们生活更加舒适、多彩。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手工作坊是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作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

材料二: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义资本家指挥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材料三:13、14世纪,租地农场的出现,富裕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城市中,随着手工工场规模扩大,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取得了市民阶级法律地位和政治权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手工作坊是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请简述理由。 (2)材料二中工场手工业是什么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请简述理由。

(3)结合材料三回答:13、14世纪以来,农村和城市在生产经营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怎样新变化?

【答案】(1)不是;没有产生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资本主义性质的;产生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农村:租地农场、富裕农民;城市:手工工场、市民阶层。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手工作坊是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手工作坊主……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作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可知,这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因为它没有产生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可知,这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因为它产生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13、14世纪,租地农场的出现,富裕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城市中,随着手工工场规模扩大,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取得了市民阶级法律地位和政治权利”可知,随着欧洲生产的发展,农村中出现了租地农场,产生了富裕农民;城市中出现了手工工场,形成了市民阶层。这些均是推动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因素。

14. 材料判断题。

材料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满江红》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靖康耻,犹未雪”中“靖康耻”指哪一历史事件?

(2)小历同学认为:“岳飞虽然领兵取得了许多抗金大捷,但是他在南宋那个时代不死不行,最终被秦桧害死。所以,秦桧是幕后主谋。”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靖康之变

(2)不同意,因为岳飞被害死主要是因为宋高宗害怕抗金势力壮大,威胁自己的统治,便与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所以幕后的主谋是宋高宗。 【解析】 【分析】 【详解】

(1)据材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岳飞的

《满江红》,抒发了岳飞抗击金军的豪情壮志。1126年,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都城汴京,第二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宝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耻”,“靖康耻”来源于北宋灭亡的事件靖康之变。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岳飞领导的岳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岳飞领兵取得了许多抗金大捷,后来因宋高宗害怕抗金势力壮大,威胁自己的统治,便与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所以幕后的主谋是宋高宗。

15. 以下是唐朝后期边疆各族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那时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主要表现为哪两种方式?请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2)图中民族是今天哪些少数民族的祖先呢? 吐蕃—— 回鹘—— 南诏—— 靺鞨——

(3)赵明想通过浏览古迹来了解唐朝时期民族团结的历史.请你给他推荐两个旅游景点,并说明推荐的理由:

【答案】(1)开明的民族政策。方式:①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加强管辖。如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②和亲。例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2)吐蕃——藏族;回鹘——维吾尔族;南诏——彝族和白族;靺鞨——满族; (3)大昭寺或者布达拉宫,是唐朝和吐蕃友好关系日的见证;渤海石灯塔,是唐朝和粟末靺鞨友好关系的见证:千寻塔,是唐朝和南诏友好关系的见证。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边疆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①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加强管辖。如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②和亲。例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回鹘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南诏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靺鞨是满族的祖先;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民族团结历史的古迹有:大昭寺或者布达拉宫、渤海石灯塔、千寻塔。大昭寺或者布达拉宫,是唐朝和吐蕃友好关系日的见证;渤海石灯塔,是

唐朝和粟末靺鞨友好关系的见证:千寻塔,是唐朝和南诏友好关系的见证。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唐朝时期,在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许多民族,如吐蕃、回鹘、南诏、靺鞨。唐朝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主要表现为设置机构、和亲两种方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