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青海省城乡一体化水平及其发展对策

论青海省城乡一体化水平及其发展对策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36卷第1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01.36,No.1 2014年1月 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Jan.2014 论青海省城乡一体化水平及其发展对策 冯海英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教研部,青海西宁810001) 摘 要:当前,对青海省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不仅是比较紧迫的理论课题,也是推进青海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 现实需要。文章通过对来自官方统计数据的分析,阐释了这些数据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认为自进入新世纪以 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青海省城乡一体化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但是建设质量水平还非常低下。与全国城乡一体化 建设的平均水平相比,综合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本文结合青海省情和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特点,提 出了推动青海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四个对策。 关键词:区域发展;城乡一体化;青海省;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O一5102一f2014)01—0001—05 一、城乡一体化的提出 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为解决好“三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开 农”这个处于中国社会发展胶着状态的“胶点”问题 启了新的篇章。自“一五”以来所实施的“城市优先” 指明了方向。2013年11月15日出台的《中共中央 发展战略为“三农”问题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早在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六条指 1953年9月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以梁漱溟为 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破除城乡二元 代表的知识分子就提出了城乡、工农之间的差距问 结构。 题。加上三年经济困难,农村人口为了生存大量地 “城乡一体化”作为城乡发展的一种目标,它与 涌向城市致使城里人满为患。为了解决这个社会矛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作为 盾并稳定社会秩序,中国采取“城乡分治”并严格控 一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它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 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它为中国城市化步伐 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用一句话来 远滞后于工业化定下了基调。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 说,“城乡一体化”具有发展阶段性和区域差异性。 果不断地扩大,“三农”问题在有人欢喜有人忧的社 换言之,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和建设策略具有 会环境中暗自成长发育。直到新千年,李昌平发出 省域差异性。城乡一体化研究历史由来已久,仅中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铿锵呐喊声, 国期刊网电子文献就数千余篇。其研究视角涉及城 “三农”问题像沉默多年的火山顷刻间爆发,从而一 乡规划、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其内容 跃成为媒体、大众、政府视野中的焦点。中国中央政 包括城乡一体化内涵、理论建构、实现途径、评价指 府“一号文件”连续多年锁定“三农”,社会各界广泛 标构建等,只有为数不多的文献研究的是区域城乡 地关注“三农”。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 一体化发展问题,而研究青海省域城乡一体化的文 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 章更是凤毛麟角。认识事物是改造事物的先导,因 收稿日期:2013—10~05 基金项目:中共青海省委党校2013年校级重点课题《构建海(东)西(宁)格(尔木)玉(树)城市圈研究》 作者简介:冯海英(1974一),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管理学博士,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此,展开对青海省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是一个比较 紧迫的理论课题。在省域发展层面,青海省的“三 农”问题不可谓不突出。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看,青 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止 2011年,青海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 608.5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5 6O3.31元,全国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6 977.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 21 809.8元。 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看,青海省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3.386:1,高于全国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比3.126:1的平均水平。而且,自20世 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实施“不平衡发展”战 略以来,虽然中国中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内部趋同, 但是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日益显著扩大。 西部省份大都处于低收入水平,人均GDP远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与东中部发展的巨大差距,成了西部 省份包括青海省内的官与学、工与农等各阶层心中 难以言说之痛。最后,青海省“建设新青海,创造新 生活”目标的实现和“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 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 区”三区战略的推进,均有赖于青海省城乡一体化工 作的突破性进展。所以,展开对青海省城乡一体化 问题研究更是实现省域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青海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研判 如前所述,鉴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不均衡 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区域性差异的实际,展开省 域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对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并且在操作层面具有可行性。对省 域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水平的认识首先就是测量工 具问题,它涉及到指标的选取、测度方法和测量工具 等内容。目前,它作为国内学者们研究的一个新旨 趣,相关文献已可搜查到不少。指标选取和测量方 法主要有两大思路,~一种是基于横向比较的研究目 的,往往会选择一定层次的具有概括和解释力的指 标,这类指标的优点是易于获取,数据可靠性强,便 于处理和进行区域比较;缺点是不能深入、具体、详 细地反映某一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状况,只是在 某一层次上的粗略对比。另一种是致力于全面反映 某一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将测量指标分为一、 二、三级,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规划等诸 多领域。这类指标的优点是比较深入、细致、全面,便 于深刻了解某一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缺点是这 类指标是一个庞杂的指标体系,不同学者选取和计 算的方法不同,不能在区域间获得比较性认识。本 文的日的是对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获得粗略性 ・ 9 。 认识,并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因此,选用城镇 化率、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 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四个指标来进行测量。 (一)绝对发展水平 青海省城乡一体化绝对发展水平是指在时间维 度上对所选取的各项测量指标值进行意义解读。本 文在时间上的起点设置为2000年,截止时间是 2011年,时间跨度为12年,历经两个五年规划。 2000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开局之年,这 对西部地区尤其是青海省而言,是其进入城乡一体 化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指标值是根据青海统计 年鉴数据或者进一步计算而成,综合指数按照目前 学术界常用的指标权重在指标值的基础上生成。 青海省近十余年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指标 意义可以解析如下(见表1)。第一是城镇化率,该 指标与城乡一体化水平是正比关系,城镇化率越高, 城乡一体化水平亦越高。截止2011年,青海省平均 城镇化率是46.22%,十余年间提高了近12个百分 点。它反映了青海省域内城镇化发展速度与上个世 纪末相比是比较快的,其对省域内的人口和经济发 展影响是比较大的。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 青海省城市化率达到46.22 ,表明其已达到现代 化国家城市化水平的下限,基本上达到中等发达国 家的城市化水平。第二是二元对比系数,它反映的 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总体水平和城乡经济一体化 程度。它与城乡经济二元性成反比关系,与城乡经 济一体化成正比关系,即二元对比系数越大,城乡经 济二元性越小,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越高。自2000 到2011年青海省二元对比系数由14.2提高到 15.74,十年问仅仅提高了1.5个百分点。它表明青 海省农业和非农业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情况, 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是非常低的,发展速度也非常 缓慢。发达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一般在52—86 之间,发展中国家通常在31—45之间。青海省城乡 经济二元性很大,还不及发展中国家下限水平。第 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它表明城乡居民收入 水平差距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一般而言,一 个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达到8O 以上,表 明该地区城乡一体化目标基本实现。青海省城乡居 民收入差异系数近十余年间在29.54 一26.12% ①数据来源:((2012年青海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jsessionid =4E3C13604907BSE44021531 23A4C7E81 m—hgn 之间忽高忽低的变化,并无多大提高。表明青海省 城乡二元结构显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要达到 50 一8O 之间,城乡一体化过渡时期的水平还有 很长的路要走。第四是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 度,它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相对应,是城乡居民 收人差异程度的延伸说明。其主要反映城乡居民生 城乡居民(在广大的农牧地区,不同的族群消费文化 份一∞ ∞ ∞ ∞ u 和饮食文化大有不同。)在日常生活消费方式、饮食 偏好、饮食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恩格尔系数差异 度出现了非正常地降低,掩盖了城乡消费差距和生 活水平差距的真相。2009、2011年农村居民的恩格 年一 加 趵 尔系数分别低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25、1.07个 百分点,笔者只能从前述的因素来解释。第五是城 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差异。它的数值越小,说明城 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差异就越小。一般认为, 大于0.1表明城乡二元结构显著。截止2010年,青 海省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差异度是0.17,尽管还 乡一体化综合指数,指总体上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 平。近十余年来青海省城乡一体化水平显著地提 升。自千禧年以来,由1O.32 达到17.29 提高近 7个百分点,城乡一体化建设速度加快。特别是从 “十一五”末期到“十二五”后,城乡一体化建设速度 显著提高。 是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显著状态,但是十年间下降 的速度令人惊叹。然而恩格尔系数差异度是从城乡 居民生活消费角度来反映城乡一体化程度的,由于 表1 2000—2011年青海省城乡一体化指数l ) 城镇化率 34.76 36.32 38.18 39.25 39.26 40.07 "JL对比系数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 28.83 27.52 27.OO 26.87 26.2O 26.12 26.28 26.36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 16.99 14.27 l2.27 8.83 7.96 7.O6 3.24 城乡一体化综合指数 40.86 41.9O 44.72 2.25 O.17 27.88 29.54 46.22 1.07 数据来源:2012年青海统计年鉴。 总之,青海省城乡一体化水平到“十一五”期末, 达到了16.95 。其建设速度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尤 其是在“十一五”期间明显加快。但是,青海省城乡 一n ¨M " 但是要改变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状态还有比较大的 距离。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 数差异度指标所表示的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 差距近十年间并无太大的改观。 (二)相对发展水平 弛 M苫吕∞ % 体化建设的质量还非常低下。从分项指标来看, 主要是城镇化率的提升较快,城乡之间在人口结构 上有了很大改变,但是这种城镇化正如学者们所言, 是半拉子的城镇化,是不完全的城镇化,城镇化的质 量比较差。其它指标如二元对比系数在改变城乡经 济发展之间的差距上虽然体现了一定的变化速度, 青海省城乡一体化相对发展水平是指将测量青 海省城乡一体化的各项指标值与全国平均城乡一体 化水平相比较而言所存在的数值差。 表2 2011年青海省城乡一体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f ) 年份 城镇化率 二元对比系数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 城乡一体化综合指数 数据来源:2012年青海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jsessionid 79BC713E279281EE749C4F42CD3I)4485 m—hgnd 根据表2,总体上看青海城乡一体化水平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青海省城乡一体化综合指数与全国 ・ 3 ・ 平均水平相差4个多百分点。从分项指标来看,城 镇化率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差距有5.05个百分点的 数值差,青海省城市化速度需要迎头赶上。二元对 比系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5.43个百分点,说明城 距。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青海省与全国平均水平 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相差5 676元;在城镇居民 可支配收入上相差6 207元,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 入上相差2 369元。 乡经济二元性状态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严重些。城乡 综上所述,青海省城乡一体化建设速度自进入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明显地加快了。 但是,青海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质量水平还非常低下。 与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平均水平相比,从综合指数 上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从分项指标 居民收入差异越大,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城乡一体 化的程度越高。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小于 全国平均水平2.45个百分点。换句话说,青海省城 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要远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缩小 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将成为下一步城乡一体化 发展中需要优先努力的方向。青海省恩格尔系数差 异度要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青海省城 乡居民之间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差距要比全国城乡 居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小得多。笔者认为,造成 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就青海省域内而 言城乡居民之间饮食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以2010 年青海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例,城市和乡村的 恩格尔系数相差0.17个百分点,小到了几乎可以忽 略不计的程度,2011年青海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相差一1.07个百分点。然而我们只要具体分析一 下城乡居民消费的绝对数值: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为 9 613.79元,其用于食品的支出达3 784.81元,而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 858.5元,用于食品消 费的有1 526.89元。就可以发现:原来城镇居民人 均仅用于食品消费一项的支出就相当于农村居民人 均消费的总支出量。实际上,农村居民在饮食结构 的多样性和食物营养的合理性上与城镇居民是不可 相提并论的。同时,青海省作为多民族地区,其各民 族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多样性也对恩格尔系数差 异度较小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比如牧区牧民的食 物主要是自给自足方式,并不通过市场购买,因此其 恩格尔系数值就显著地变小。撇开青海省域内城乡 居民之间的恩格尔系数,对比自治州县层面城乡居 民之间恩格尔系数差异度,发现其数值小到只有 0.006 ,是完全可以忽略差异的。然而如果将城乡 居民恩格尔系数值在全省和自治州县之间进行比 较,却发现自治州县的城镇居民与全省城镇居民的 恩格尔系数相差有2个百分点,自治州县的农村居 民与全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存在同样的差 距,这充分解释了自治州县城乡居民的饮食习惯在 引起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趋低变化中的作 用。其二,青海省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对人们生活水 平的影响,间接地影响了恩格尔系数值。青海省经 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差 ・ 丑 ‘ 来看,青海省城市化发展的速度需要迎头赶上;城乡 经济二元性状态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显得严重些;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要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青海 省城乡居民之间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差距与全国 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要小得多,但是青海省城乡居 民生活质量与水平与全国的差距较大。 三、推进青海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 青海省城乡一体化与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实 现路径上具有共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分割,因此要大 力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障碍,致力于推动户籍 制度、土地制度、财政制度的改革;第二,要变革城市 优先的发展思维模式,在财政税收以及支农支出、金 融政策等方面向农村倾斜,运用政策工具推动资源 要素流向农业和农村;第三,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观 念,搞好城乡改革联动的顶层设计等。除此之外,由 于青海省是连接西藏、新疆与内地的重要纽带之一, 在地理区位上具有亦内地亦边疆的双重性质;同时 也是一个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疆域辽阔、环境独特、 资源丰富的地理中心单元,如何因地制宜地推动青 海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基于对青 海省情的认识和对青海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分 析结果,笔者认为推进青海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有以 下几个方面需要来优先关注和把握: 第一,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好重塑丝绸之路 的历史机遇。2013年9月,*总书记中亚之 旅,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提出“共建新丝绸之路 经济带”战略。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青海的城 镇化推进战略高度吻合。青海省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 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存在较大的差距。青 海要抓住共建过程中的机遇,不仅要充分发挥好“连 接西藏、新疆、中亚与内地的重要纽带”的地理优势, 更要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区域 经济深度融合的群体效应。才能在共建丝绸之路过 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缩小与全国平均 可见,农牧业现代化问题是今后发展需要紧迫解决 发展水平的差距,为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 的课题。 要的发展级而不断积蓄力量。 第四,加强各行各业人才培养是青海省城乡一 第二,以青海省东部城市群建设为契机,构建省 体化发展的智力保障。2011年人口抽样调查青海 域新型城镇建设体系。在东部城市群“一核一带一 省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1O.61 ,6 圈”的空间布局中,处于城市群龙头地位的西宁市在 岁及以上大专人口数占人口抽样调查的9 ,总体 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发展战略中也处于重要的地 人口素质低下,人才资源极度匮乏。人才资源是一 位,定位好以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的功能并打造集 个地区发展的第一资源,知识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 群式经济增长极,借助于极化效应带动起外围地区 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必须采取加大培养本土人才 的发展。加强处于城市群格局中的带、圈地域的中 和大力引进人才双管齐下的方法,使知识要素能够 心镇建设,它们是新型城市化的生长点,是工业化城 充分发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经济 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突破点,是城乡基础 社会转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着力点,在推进 四、结语 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具有显著的战略节点作用,是破 城乡一体化从城乡关系上说,意味着城乡是一 除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引擎。 个整体,社会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城乡在空间、经济、 第三,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是实现青海省城乡产 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是互动融合的,其要素 业发展一体化的出发点。2011年青海省GDP总值 是合理配置和流动的。城乡一体化过程是一个涉及 是1 670.44亿元,第一产业比重为9.3 ,第二产业 多内容多层次的系统工作。只有城乡一体化发展取 为58.4 ,第三产业为32.3 ,而就业结构中,第 得实质性的进展,青海省两新三区建设目标才能得 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39.4 、23.9 和 以全面地实现。青海省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进展与突 36.7 。农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下。同时, 破,不仅对推动青海省两新三区发展目标的实现具 省域内人地矛盾非常突出,以2008年全省耕地面积 有重要的意义,更有助于促进实现全国全面小康社 542 719.3公顷为例,平均每人耕地只有0.165 559 会建设目标、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发展以及社会主 公顷。而且青海省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但是其畜 义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 牧业生产方式落后,畜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下。 Discussion About Urban—Rural Integration Level of Qinghai Province an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ENG Hai—ying (The Party School of Qinghai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Xining 810001。China) Abstract:To Study 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not only a more important theoretical question.but also has realistic needs to promote Qinghai further reform 8L development.This paper sets forth its posi— tions on Qinghai urban—rural integration 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al data and has some conclusions as fol— lows:Firstly,Qinghai urban—rural integration has been increasingly developing since entering new mil— lennium,especially the 1 1 th five—year plan.Second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parison。urban— rural construction quality in Qinghai province is very poorer of 4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Thirdly, four strategies to promote Qinghai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re put forward.combined with regional e— conomy and social realities. Key words:regional development;urban—rural integration;Qinghai province;development strategies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