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第二

课时)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会写“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

2.能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4.能根据提供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

1.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2.能根据提供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1

2.根据提供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内容

1.听写词语:汹涌澎湃、风暴、狂风怒吼、温暖舒适、波涛轰鸣、心惊肉跳。

2.回顾: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小说营造的环境,并谈谈通过这样的环境,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桑娜。

3.过渡:这篇小说还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又会看到一个怎样的桑娜和渔夫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品读心理,感受人物形象

1.创设情境:桑娜的内心,系着海浪中的丈夫,系着熟睡中的孩子,还系着邻居西蒙。她去探望生病的西蒙,却发现西蒙已经去世了。她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抱回孩子后,桑娜的内心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2.自读课文: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第8~11自然段,写出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板书:心理描写)

3.引导交流。

(1)思考:抱回孩子后,桑娜的内心又有哪些感受呢?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

2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学生交流: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桑娜怎样的内心世界?

预设:

①从“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桑娜内心的矛盾。

②从“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桑娜的坚定。

4.引导探究:桑娜为什么会矛盾,又为什么会坚定呢?我们还是通过小组合作来探究。

学习提示

·想一想:桑娜为什么会矛盾,又为什么会坚定呢? ·读一读:带着你的理解,试着把桑娜的这段心理描写读给同桌听。

(1)小组按学习提示要求,合作学习。 (2)汇报交流。

①预设:体会桑娜的矛盾。 a.矛盾原因之一——贫穷。

3

引导发现:文章当中没有一个字写“穷”,你从哪里看出他们确实很穷呢?

学生交流文中描写“穷”的句子,感受穷人生活的艰辛、不易。

b.矛盾原因之二——两个孩子太小,不能同死人待在一起,她又害怕自己的丈夫不会同意,因为自己已经有五个孩子,再加上两个,无异于雪上加霜。

c.矛盾原因之三——桑娜非常爱自己的丈夫,她担心丈夫会为此不顾惜身体,从早到晚出去打鱼。

②预设:体会桑娜的坚定。

a.提问:既然桑娜的家那么穷,孩子又很多,丈夫每天都很辛苦,那又是什么原因让桑娜坚定去收养这两个孩子呢?

b.学生交流。

c.小结:通过这些心理描写,我们知道了这位母亲就是如此的善良、高尚、无私、伟大,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这说明心理描写可以直击人物内心。(板书:直击人物内心)

5.指导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一段心理活动,读出桑娜的矛盾,读出桑娜的坚定。

教师范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桑娜的心理活动真实而又细腻。本环节抓住桑娜的心理描写进行品读,体会桑娜矛盾和坚定的内心,读懂内心独白后的精神世界,充分感受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形象的作

4

用。

三、品读对话,走进人物内心

1.引导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等着丈夫回家,渔夫回来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同桌分角色读第12~27自然段,体会他们的内心想法。

2.引导交流:渔夫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学生交流) 点拨:渔夫的态度变化是“严肃担忧—愿意把孩子抱回来—担心桑娜不愿意”。

3.抓关键句子,揣摩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引导:从渔夫的神态、动作中你体会到渔夫的内心是怎样的?

预设:“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这件事。

(2)思考:“熬”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这个“熬”,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

点拨:“熬”说明了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5

(3)指导朗读:要读出渔夫既觉得这件事难办,但又毫不犹豫地要帮助西蒙孩子的复杂心理过程。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仔细体会渔夫的内心变化。

4.揣摩桑娜心理,尝试练笔。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引导:渔夫和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男生是渔夫,女生是桑娜,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12~27自然段。

(2)思考:桑娜和渔夫对话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次沉默,想一想:桑娜为什么会沉默?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桑娜的敏感与担忧,体会桑娜回复丈夫话时的“心不在焉”。

(4)在这两次沉默中她会想些什么?请选择其中的一处,把桑娜的想法写下来。

课件出示: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沉默中,桑娜不断地想:今天什么收获都没有,反而我还给他增添了负担,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了。但我不得不这么做,我要试着说服他。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啊!两个孩子

6

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她想:西蒙的两个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就算被丈夫揍一顿,我也要坚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留下来。可是该怎么说呢?

(5)学生交流。引导评价:有没有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的想象;是否写出了生活的艰难,以及内心的矛盾与坚定;是否写出了桑娜的紧张和欲言又止。

【设计意图】从渔夫回家开始,小说的情节逐渐进入高潮,文中用大段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本环节抓住人物对话,先让学生关注渔夫的语言,抓住关键词,读懂渔夫内心的变化,体会人物形象;接下来,利用练笔,补白桑娜矛盾内心,丰富了对桑娜这一形象的理解。

四、总结升华,推荐阅读

1.思考:课文学到这里,你认为桑娜和渔夫还是穷人吗?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他们不穷,他们有着可贵、动人的品质,有着善良纯洁的人性之美。

2.回读关于“小屋里”的环境描写。

(1)教师引读:这个充满温情的故事就发生在一个普通的渔家小屋里,屋外,狂风怒吼,波涛轰鸣;可是——

课件出示:

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

7

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2)思考:听了渔夫和桑娜的故事,再读这“温暖而舒适”的小屋,你又有什么不同的体会?

(3)引导发现:因为人情的温暖和心灵的高贵,困窘的生活不再是煎熬,反而充满了希望,所以简陋的小屋才会这样的“温暖而舒适”。

3.总结:今天,我们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通过品读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到了桑娜和渔夫的热心、善良。

4.推荐课外阅读。高尔基曾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的善良后,再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再次深化、丰富对本课环境描写的认识,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板书设计】

13 穷 人

8

【教学反思】

1.关注文体特点,聚焦文本的核心价值。

整节课,教师充分关注小说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和人物对话,感受桑娜起伏变化的内心,自主发现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关注阅读经验,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从回顾《桥》这一课的环境描写入手,引发学生对本课环境描写的思考;通过研读环境描写,揣摩出人物的内心;引导研读心理描写,探究人物起伏而变化的内心;通过研读人物对话,补白想象,感受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形象;最后又回扣环境描写,深化学生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呈现了螺旋形上升的学习过程。

3.巧妙运用学习单,还课堂于学生。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自学中发现,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走进人物的内心,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学习方式上尝试着大胆放手,同时又在学习方法和阅读策略上巧妙指导,让学生阅读文本,在对比、思考中获得经验。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