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血常规主要看哪些指标
红细胞系统:红细胞在人体内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如果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都标有“↓”号,提示有贫血存在,组织可能有缺氧表现。如果“↑”显示体内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也是不正常的。
白细胞系统:白细胞在血常规中显示“↑”或“↓”都不正常。它的总数是局限在“正常范围”内的,如刚出生正常新生儿的白细胞总数是(9~30)ⅹ 109/L,平均是20ⅹ109/L。随年龄增长,正常值会逐渐降低,如6月到6岁的幼儿为(6~15)ⅹ109/L,平均为10ⅹ109/L;7~12 岁为(4.5~13.5)ⅹ109/L,平均为8ⅹ109/L。超过高值则疑有炎症存在,多为细菌感染,少于低值,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药物作用,以上是指白细胞总数而言,还应进一步了解白细胞是由五种白细胞组成的,各有自己的功能,其中占比例最多的是中性粒细胞(代表符号为N),约占50%~70%(年龄不同,百分比有变化),主要起吞噬杀灭细菌作用。第二种是淋巴细胞(代表符号为L),约占20%~40%,产生细胞因子破坏细菌结构,使细菌不能生存。第三种细胞是单核细胞(代表符号为M),约占1%~8%,产生抗体。第四种细胞是嗜酸性粒细胞(符号E),约占0.5%~5%,机体过敏或寄生虫感染时可增加比例数。末位是嗜碱性粒细胞(符号B),约占0~0.75%,各种比例如不协调,预示可能有某种病。
血小板系统:血小板(PL)约为(100~300)ⅹ109/L,我们都知道,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的凝血,如果没有它,我们就可能因一个小伤口而出现生命危险了。一般而言,血小板的计数是我们在观察化验单时应该注意的第三个重点,如果血小板减少的话,宝宝就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问题。
各年龄段小儿血液细胞成分平均正常值(均值)
中文名称 英文缩写第1日 第2~7日 第2周 3个月 6个月 1~2岁 4~5岁
红细胞(×1012/L) RBC 5.7~6.4 5.2~5.7 4.2 3.9 4.2 4.3 4.4 血红蛋白测定\\\\(g/L\\\\) HGB 180~195 163~180 150 111 123 118 134
白细胞\\\\(×109/L\\\\) WBC 20 15 12 - 12 11 8 中性粒细胞 N% 0.65 0.40 0.35 0.3 0.31 0.36 0.58 淋巴细胞 L% 0.20 0.40 0.55 0.63 0.6 0.56 0.34
血小板\\\\(×109/L\\\\) PLT 150-250 150-250 150-250 250 250-300 250-300 250-300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5.3 ×10的12次方/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 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 英文缩写 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 N 0.3 ~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 ~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 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 ~ 0.01 (0~1%) 淋巴细胞 L 0.20 ~ 0.40 (20%-40%) 单核细胞 M 0.03 ~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
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备注: 以上指标主要看第三项HGB(血红蛋白):是看孩子血色素值是多少,是否贫血。其它只是参考值,意义不大。 PLT(血小板) 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平均血红蛋白量) MCV红细胞平均体积) HCT(红细胞压积) HGB(血红蛋白) RBC(红细胞) WBC(白细胞) 项目 参考值 4——10×103/UL 3.8——5.5×106/UL 11.0——16.0g/L 35%——48% 82——98 27——31 320——360 100——3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