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年5月第6卷第9期Lab Med Clin,May 2009,Vo1.6…No.9 血清淀粉样蛋白A与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胡礼仪,张高明,王洪建,杨 莉,李志沭(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摘要】 目的系。方法223600) 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与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的关 将65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一定的纳入标准分成不伴血管病变34例和舍并大血管病变组31例,另抽取 2型糖尿 3O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在特种蛋白仪上采用比浊法测定血清SAA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病组SA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并发大血管病变患者SAA与不伴大血管病 变患者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sAA在2型糖尿病及并发大血管病变患者中明显升高, 在其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能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血清淀粉样蛋白A; 糖尿病; 大血管病变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455(2009)09—0675—02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levels of high-sensitivity erum amylsoid A and pathogenesis of macroyascular complication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H【,L —yi,ZHANGGao-ming,W_ANG Hong-jian,YANG Li,L Zhi—shu.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ies,People S Hospital of Shuyang County,Shuyang 223600,China [Abstract]0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erum amyloid A(SAA)concentration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and its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to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SAA and diabetes mellitus.Methods The serum SAA level was determined bv ELISA in 65 T2DM patients(31 cases with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and 34 cases withont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and 30 healthy controls.Results Serum SAA 1evel were significantly elevated in the patients with T2DM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SUbiects(P<0.05).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SAA leve1 between T2DM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P<0.05).Conclusion In the pa— tients with T2DM,serum SAA concentration is greater than in non-diabetic SUbjects.SA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2DM.The study suggestes that SAA might be important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Key words] serum amyloid A;type 2 diabetes me ̄litus; macrovascular Iesion 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 楚,近来炎性反应与T2DM及其大血管病的关系变倍受关注。 全;恶性肿瘤及近期外伤史。另外口服降糖药物治疗,1个月 内使用胰岛素、胰岛素增敏剂、降脂药物者,以及尿毒症、甲状 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作为新的促炎性脂肪细胞因子,与动 脉样硬化、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口]。本 腺疾病、酮症酸中毒者除外。(2)健康对照组选择同期来本院 健康体检者3O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O~6O岁,平均年 龄(49士10)岁(简称C组)。以上人员均排除高血压及急性、 文通过测定65例T2DM患者SAA水平,探讨其在2型糖尿 病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及炎性反应机制在其大 血管病变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亚急性或隐性感染性疾病。 1.2方法抽取待检者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用于SAA及各 项生化指标的检测。SAA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仪器为德灵 1.1一般资料(1)糖尿病组:从本院2007年3月至2008年 公司BN Prospec型特种蛋白测定仪及其配套试剂。空腹血糖 (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等其他生化指标的检 测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试剂为上海科华公 2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及门诊患者中选择65例T2DM患者 (男35例,女3O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2±11)岁,分 为T2DM无并发症组(简称DM组)34例,T2DM合并大血管 病变组(简称DMV组)3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 生组织诊断标准,均排除明确的微血管病变,如:微量清蛋白 尿、氮质血症等糖尿病肾病和/或专科医生经眼底动脉造影确 司提供。 I.3统计学方法计学意义。 2结 果 计量资料采用i士s表示,两组间比较行t 检验,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1.5完成。以P<0.05为具有统 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1)临床冠心病诊断有典型 心绞痛或有心肌梗死史并经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选择性 冠脉造影证实。(2)脑梗死诊断由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证实。(3)外周血管病变者有下肢缺血性表现,同时经彩色多 普勒超声证实为下肢动脉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或闭 塞。符合上述条件或三者之一者定义为大血管病变。所有研 究对象均排除糖尿病及大血管病变外的其他潜在炎性反应相 关因素:各种急、慢性感染;全身免疫性疾病;心、肝、肾功能不 2.1 65例T2DM患者和3O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SAA水平 测定T2DM患者组血清SAA为(3.09土0.96)mg/L明显高 于对照组(1.06±0.45)mg/L,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糖尿病患者合并大血管组与非并发大血管组检测指标比 较DM组与c组比较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外其 他均明显升高;DMV组SAA与D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 ・676・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年5月第6卷第9期Lab Med Clin,May 2009,Vo1.6,No.9 意义(P<O.05),结果见表1。 粥样硬化病变,弓I起并加速粥样硬化的病变过程。本研究结果 表1 T2DM伴与不伴大血管患者各指标比较(j土S) 也显示,T2DM组、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SAA水平与健康 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糖尿病合并大 血管病变组较不伴大血管病变组SAA水平明显升高(P<O. 05),此结果也支持T2DM大血管发病中的炎性反应学说。临 床上则可将SAA作为反映T2DM及其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 的一个重要指标。 总之,在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并发症患者的发病因素 中,炎症标志物水平的升高具有相当重要的关系。SAA作为 一种新的促炎性脂肪细胞因子,其可能是T2DM及其血管并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不伴大血管组比较, P<0.05; 发症的关键细胞因子,可作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预测指标。 HDL-C表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参考文献 3讨 论 [1]杨郁,杜建玲,张秀娟,等.2型糖尿病血清淀粉样蛋白A T2DM大血管病变主要指动脉粥样硬化,涉及的血管有主 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弹性动脉和肌性动脉,临床常见疾病 2008,24(4):188—189. 是冠心病、脑卒中和下肢动脉硬化等。血清淀粉样蛋白A [2]Karlsson HK,Tsuchida H,Lake S,et a1.Relationship be— (SAA)是一种主要由肝细胞合成的多基因编码的蛋白家族,由 tween serum amyloid A level and Tanis/SelS mRNA ex- 10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是人类和哺乳动物主要的急性期蛋 pression in skeletal muscle and adipose tissue from 自。在急性炎性反应和创伤刺激下,血清SAA的水平可在5 and type 2 diabetic subjects[J].Diabetes,2004,53 ~6 h内迅速升高约1 000倍_2]。SAA与T2DM及动脉粥样 healthy (6):1424—1428. 硬化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3],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 [3]Schillinger M,Exner M.Inflammation and Carotid Arter— 素【4]。SAA可通过内分泌作用进入血液循环刺激内皮细胞、 y-Risk for Atherosclerosis Study ICARAS[J].Circula- 单核细胞和肝脏细胞等分泌多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引起巨噬细 tion,2005,111(11):2203—2209. 胞和单核细胞在血管内膜的浸润,增加白细胞或血小板对内皮 1-4]Katayama T,Nakashima H,TakaqiC,et a1.Serum amyloid 细胞的黏附性和通透性,并诱导产生血管活性因子、细胞因子 A protein as a predictor of cardiac rupture in acute-myo— 及生长因子促进血凝;其次sAA与HDL的相互作用使得 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following primary coronary an— HDL和血管壁的蛋白聚糖紧密结合,并可加速HDL的降解, gioplasty[J].Circ J,2006,70(5):530—535. 进而损害HDL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促发粥样硬化病变 的发生;另外,SAA还能抑制脂蛋白酯酶的活性,抑制卵磷脂 (收稿日期:2009—01-22) 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活性,从而减缓胆固醇外流及清除,抑制 胆固醇逆转运,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增加脂质继发沉积血管内 (上接第674页) 理科方面,建立健全预防院内感染相关制度,加强院内感染监 生素无交叉耐药性,它同TMP—SMX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可 测机制等措施,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对已发生的院内感染, 治疗由多重耐药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它常作为严重的、威胁 应加强细菌的药敏监测。 生命的假单胞菌感染或对所有其他抗生素耐药病原体引起的 革兰阴性茵感染的后备药品。但由于它毒性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大,临床上比较少用。 [1]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2版.南京: 总而言之,预防和控制铜绿假单胞菌在院内的感染是一项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23—30. 长期的工作,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全体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共同 [2]马越.2002年临床常见细菌耐药性监测口].中华检验医 预防和控制该菌在院内的感染。(1)临床方面,医生要合理用 学杂志,2004,27(1):33—45. 药,能不用抗生素的不用,需要用抗生素的要根据药敏情况用 [3]熊薇,孙自庸,申正义.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耐氟 药,避免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降低菌株的耐药性,减少临床 诺酮机制的研究口].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 抗生素的选择压力;(2)护理方面,要严格规范各种操作,特别 204—206. 是无菌操作;(3)医技方面,在做好细菌培养和药敏的同时,分 [4]褚海青,李惠萍、,何国钧,等.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 时间段准确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情况及药敏情况进行总结, [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3,3(1):54-56. 及时反馈给临床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指导l临床进行合理有效的 用药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4)医院感染管 (收稿日期:2008—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