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论坛
地下建筑火灾危险性和消防
设施设置要点分析
■侯德元镇江市消防支队丹徒区大队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也随之得到了巨大提升。就我国的城市建筑而言,其不仅规模越来越大,功能亦 十分完善。但基于地下建筑本身便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加之在使用方面亦存在明显的复杂性,因而决定了地下建筑具有较 大的火灾危险性,且这种危险一旦爆发,其所造成的损失也将远超地面建筑。关键词:地下建筑火灾危险性消防设施设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下建筑所担负的功能也越来越 多,如过街通道、人防等。然而,基于地下建筑本身具有的特性, 因而要想切实保障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所采取的防护措施也 当有别于地上建筑,并采取科学化的治理对策,方可确保低下 建筑的消防安全[1]。
一、地下建筑火灾危险性
上文中我们提到,地下建筑因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因而所面临的火宅危险系数也高于地上建筑,加之与地上建筑 相比,地下建筑有着更多引发火灾的隐患,因而更加难以预防 与扑救。当前,地下建筑所面临的火灾危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 个方面:
(一) 烟气聚集快,能见度降低
由于地下建筑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因而无论是自然通风 或是采光方面均无法达到建筑设计的要求。与此同时,由于地 下建筑内空气流通性能相对较差,加之绝大多数功能需依靠电 力来维持建筑内各项设备的运行,因而也埋下了火灾方面的隐 患。如此环境,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将因烟气无法扩散与排除也 造成大量的浓烟聚集,随之时间的推移,这些浓烟还将弥漫至 整个建筑,进而导致人因视距下降而无法辨别方向,慌乱之中 则极易引发踩踏事故的发生。此外,以上种种都将对之后的扑 救工作造成巨大困扰,以至于火灾无法得到及时的掌控而进一 步扩大。
(二) 疏散难度大,危险系数高
目前,虽然我国针对地下建筑的消防疏散设计有明确的规 范与要求,但由于其本身结构较为特殊,以至于地下建筑不仅 无法设置符合规范要求疏散通道,连疏散的距离也难以得到有 效的保障。此外,当火灾发生时,地上建筑因其本身便存在于地 面之上,加之烟气的上升特性,因而受困人员只需向下逃离,便 能与烟气的扩散路线相反,逃离的安全程度也相对较高。然而 地下建筑却与之截然相反[2。最初,烟气虽也呈现出扩散的态 势,但基于地下建筑本身特性而使得受困人员只得向上逃离, 而人员的逃离速度显然比不上烟气的上升速度,加之在逃离过 程中,受困人员极易遭受心理以及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 呈现出较为迟钝的反映状态,若此种再错误辨别疏散的方向, 即会导致更大的危险产生。此外,在逃生过程中,由于火的燃烧 会急速减少空气中氧的含量,因而一旦疏散不及时,便会导致 缺氧现象的发生,从而引发更大的人员伤亡事故。
(三) 火势蔓延快,扑救难度大
一直以来,针对地下建筑的火灾扑救工作均为是为火灾事
故难点。原因便在于地下建筑不仅排烟途径少,且由于空间的 局限性,也给消防人员的扑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此外,由 于针对地下建筑的火灾扑救,消防人员难以直接观察到起火点 位置,因而无法在第一时间便掌握起火的具体原因以及燃烧的 情况,进而导致了救灾指挥人员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以至于 救灾的时间也会大大延长。上文中我们提到,相对于地面建筑, 地下建筑不仅出入□少,但所承担的人员流动量却十分巨大, 以至于消防人员在扑救过程中,需同时兼顾疏散受困群众以及 介入火灾区域双重任务,相应地也便减少了消防人员的介入途 径。随着时间的推移,火势的蔓延程度也将随之加重[3]。虽然地 下建筑中的普通固体燃烧温度不急气体火灾,但危害程度却是 有增无减,加之浓浓的烟气亦会加大建筑内疏散的困难程度, 以至于救援人员也无法及时深入进行控制。此外,最危险的情 况还在于,若建筑内存放有液态石油气等燃烧物质,则会让温 度上升至2000度以上,对此,救援人员也只能望而兴叹。
二、地下建筑消防设施设置
相对于地面建筑,地下建筑应更重视火灾的预防与早起的 扑救。与此同时,为切实提升地下建筑的火灾抵御能力,合理设 置防火措施将是提升地下建筑防火能力的关键。
(一) 地下建筑应采用防火墙划分防火分区
基于地下建筑本身特性,因而各大防火区之间所能允许的 最大使用面积不应超过500平米,而当设置有自动防火设备 时,其最大允许可使用面积也仅能在原面积基础上增加一倍。 与此同时,针对防火墙的设置,所选承重构件的耐火极限也不 得低于4h。
(二) 疏散必须要有2个以上的安全出口
针对规模较大的地下建筑,除了基本的安全出□外,针对 不同防火区还应另外设置两个出□,其中一个直接对外,另外 的出□则可将人员引至安全出□处。与此同时,针对额外的出 □,与之相连的通道也应按疏散标准要求达到制定的宽度。据 相关资料显示,火灾发生的3分钟内是最佳的疏散时机,若超 时还无法将全部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则会对人身安全带来危 险。
(三) 应该安装防排烟设备1.密闭防烟
密闭防烟是地下建筑中最常见的内部防烟设备,该设备能 将烟气包围至某一特定区域。然而统一进行排除,因而一旦发 生火灾事故,便需立即开启密闭防烟设备,以防止烟气的进一 步扩散。
78
2017年第4期
2. 自然排烟
该排烟方式是基于自然力的作用。根据自然排烟的原理可 知,当室外风压低于室内时,巨大的压力则会将压力较高处的 烟气推向压力较低处,从而达到排烟的效果。对此,针对地下建 筑的室内窗户设计也应遵循该原理,使之与风压呈负压状态, 以此有利于烟气的排除。
3. 机械排烟
所谓机械排烟,顾名思义,即利用排烟风机而进行的一种 强制排烟工作。相较于以上两种排烟方式,机械排有着十分完 善的排烟系统,包括防火门由排烟风机、排烟□、自动控制电气 设备以及防烟垂壁等。此外,由于该排烟系统所消耗非为自然 动力,因而其适用程度也相对较高。
4. 排烟风机
当前,我国市面上主流的排烟风机有如下两种类型。一为 离心式,二为轴流式。其中,离心式抽烟风机风量较小但风压极 高,而轴流式排烟风机则恰恰相反。在地下建筑中,由于其结构 相对较为特殊,因而使得排烟管线的排布也相对较长,这便使 得风机在运行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功耗损失,因而针对地 下建筑这一特殊情况,主机应选择风压较高的离心式风机,而 针对抽烟后的送风则需充分发挥轴流式风机风量较大的特性, 两者之间有机结合,方能达到最佳的抽烟效果。当然,由于排烟 风机通常设置于火灾易发点,因而需具备较高的耐热性,基于 地下建筑特性,因而针对排烟风机的要求是能在80度的高温 下连续工作30分钟,此外,抽烟风机外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需 保持在60厘米以上,以防止高温而导致机械故障的发生。此 外,针对防火阀的设计也必须要求其具备自动关闭功能,以确 保温度在超过280度时能自动关闭排烟设备。最后则是为防患 于未然,排烟设备系统的设置英语消防控制中心相连,是指能 实时监控并对排烟进行控制,从而把握最佳的排烟时机,以起 到最好的排烟效果。
(四)给水管、消火栓设置
地下建筑的消防用水在与其他用水合并的过程中,档其他 用水量达到小时的最大流量时,仍然需要供给全部的消防用 水。尽量设置两条消防给水管,以便当一条消防给水管在发生(上接第11页)航等功能,结合卫星通信和GPS等技术,实现 位置信息的采集、巡查和林区状态的实时监控,将火情信息与 地理信息相结合,通过数据链路下传到地面终端,同时对采集 到的火场信息进行存档,建立防火信息库,提供森林防火的预 警预报、辅助决策、信息发布等功能。
(三)系统实现
如图3为巡查过程中所采集的可见光和红外图像。
参考文献:
[1] 吕佳.城市地下建筑火灾危险性及消防安全监管对策探讨[J]. 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04):75-76.
[2] 王振群.浅谈地下建筑火灾危险性及扑救技法[J].中国应急救 援,2013,(01):16-18.
[3] 杨青青.地下建筑火灾危险性及预防对策[A].2015中国消防 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5:156-157.
故障的时候另外一条也能够给消防正常供水。抵消建筑的消火 栓□处的静水压不能够大于80mH2O、水枪所充实的水柱不能 够小于10m。在地下建筑没有消防水泵的时候,需要在每一个 消火栓处设置启动水泵的按钮。
(五)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
每个防火分区至少应设一个火灾警报装置,其位置宜设在 各楼层走道靠近楼梯出□处。警报装置宜采用手动或自动控制 方式。在环境噪声大于60dB的场所设置火灾警报装置时,其警 报器的声压级应高于背景噪声15dB。
(六) 消防控制室设置应符合规范要求
针对地下建筑消防控制室的设置,需严格按照《人民防空 工程防火设训一规范》要去,针对无自动报警装置的火灾防控 设备,应设置消防控制室,由人工对其加以控制。而针对消防控 制室则必须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能在第一时间便接收到 火灾报警,要能准确现实火灾报警的具体位置;2.能及时发出 正确的疏散指令;3.能可通过操作启动消防水泵等固定灭火装 置并自动关闭如电动防火门、防火阀一类的自动设备。4.能可 显示建筑内各防火设施的运行情况等。
三、结语
总之,由于地下建筑本身特点决定其将面临更大的火灾危 险性,因而针对地下建筑的火灾预防工作也应引起相关部门的 格外重视。且针对地下建筑的火灾扑救与消防设施建设方面也 应严格按照八个要点来切实提升地下建筑的防火御火能力,如 此方能有效控制火灾事故的发生概率,从而为人们的生命安全 提供保障。
三、结语
本文围绕森林消防的预警预报,结合机载平台、光电吊舱、 卫星通信、音视频传输和GIS地图等设备或模块,构建了机载 卫星通信森林预警预报系统,实现了灾前全过程、全方位、一体 化的动态巡查和预警决策支撑平台,为森林火灾监测、预警、预 报等提供技术支撑和实时依据,并为林区的日常管理提供有力 保障。参考文献:
[1] 蒋岳新,王新岩.森林防火应急多媒体VSAT通信系统的建立 与应用[J].防火通信,2006,(02):36-38.
[2] 张步舂,周靖.森林消防大型通信指挥车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 [J].森林扑救,2007,(04):32-33.
[3] 蔡志勇,陈丽娜,张景忠,刘凯,李存宇,李丹丹.机载监测林火图 像无线传输系统的研究[J].林业科技,2011,(03):38-41.
[4] 孙丽峥.浅析机载无线图像传输系统在森林航空消防中的作 用[J].河南林业科技,2014,(03):55-57.
图3采集的可见光和红外图像
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