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该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学习的同时,要求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自学能力、应用知识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基本理念
1.遵循教育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统计学课程作为一门职业能力必修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其课程结构设计必须打破与传统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学科体系特点,按照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重构专业知识,确定教学内容,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统合的课程结构。
2.吸收行业专家参与,坚持开放性设计原则
建设工学结合的课程,必须改革以往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开发理念,充分吸收行业专家参与,坚持开放性的课程开发原则。行业专家处于实际工作的第一线,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能够将企业会计实务操作层面的知识以及对实际工作会计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等融入课程开发过程中。
为了让行业专家真正参与的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我们主动与企业联系,深入到企业进行认真、广泛的实地调研。通过调研,专业教师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岗位的素质要求、职业能力要求、知识要求、证书及其它要求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归纳与思考,并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分析。
3.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演示、课后练习、课程实训,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工学交替,充分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置的依据
《统计学》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基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课程。财务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比较宽泛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而统计学作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共同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的基础地位。通过《统计学》的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统计思维能力,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数据搜集、整理、分析、解释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内容制定的依据
财务管理专业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能够掌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其以后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
1.教学采用“理论授课+课内实践+课外练习”的模式; 2.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
3.使用多媒体设备开展实训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统计学》 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一门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应用性本科教育特点, 以技术应用为第一要素,使学生“学其所用,用其所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协作。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的教育,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全面系统地掌握统计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统计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根据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具有从事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方面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子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学生应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并运用统计学基础的相关知识,掌握处理统计基本业务的能力。通过实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计工作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从而使学生对统计工作的整个流
程得到一个整体认识,使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提高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技能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熟悉把握对企业经济数据分析的能力,熟练利用数据的结论进行简单的预测,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自学能力。
3.素质教学目标
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调查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运用统计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勤学好问、诚实、严谨、细心的治学态度。逐步树立运用统计参与财务管理的观念和意识。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课时安排为36个课时。具体内容标准如下:
第一章 总论(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及发展;正确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熟练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统计学的发展历程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3.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重点: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学基本概念
教学建议:多媒体演示;任务驱动;讨论;案例分析
第二章 统计调查(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统计调查的概念及种类;掌握统计调查的方式及方法;能根据统计调查的目的和客观实际情况设计统计调查方案
教学内容: 1.统计调查要求 2.统计调查方式方法 3.统计调查方案
重点:统计调查方式和统计调查方案 难点:结合实际问题设计统计调查方案
教学建议:多媒体演示;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课下社会实践
第三章 统计整理(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程序;理解统计分组作用、方法;熟悉运用分布数列对统计调查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掌握统计图表的制作
教学内容: 1.统计分组 2.分布数列 3.统计图表 重点:分布数列
难点:变量数列编制,组中值计算,累计次数、累计频率计算和分析 教学建议:多媒体演示;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讨论;实训
第四章 综合指标(8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熟练掌握几种相对指标的区别;理解强度相对指标的概念及其常见指标;熟练掌握平均指标的意义、种类及其计算;正确理解平均指标与强度相对指标的区别;熟悉标志变异指标的种类并能进行计算和正确运用
教学内容: 1.总量指标 2.相对指标
3.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
重点: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
难点:区分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区分六种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算和分析、区分平均指标和强度相对指标、分组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计算和正确运用标志变异指标
教学建议:多媒体演示;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讨论
第五章 时间数列(8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时间数列的概念、种类与编制原则;掌握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对现象的长期趋势进行测定与分析
教学内容:
1.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2.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3.时间数列的因素分析
重点: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速度指标,长期趋势的测定方法
难点: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速度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应用,对现象的长期趋势进行测定和分析,季节变动分析
教学建议:多媒体演示;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讨论;实训
第六章 统计指数(8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掌握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掌握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及其运用;理解指数体系的含义及其作用,能够构建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 1.综合指数 2.平均指数
3.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
重点:综合指数,平均指数,总量指标两因素分析 难点:总指数的编制,构建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教学建议:多媒体演示;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讨论;实训
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学条件
课程设计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并结合案例分析实际问题,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统计学课程内容分为两个模块。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本理论。第二模块:时间数列分析,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在教学中,给出实际案例,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有关的统计计算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加深对有关统计方法及其应用步骤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既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
学,丰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师资要求
1、专任专业课教师应具有相关专业的知识水平及技术能力,具备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组织能力、语言沟通表达能力;
2、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意识和责任心。
三、教学方法和建议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方法的形式有: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讲授新知识点之前,根据要讲授的内容,设计若干实践任务,要求学生提出完成任务的思路及具体操作方法,在学生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给予点评和指导,适时把课程的新知识点传授给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点的运用,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学习新知识的价值,从而有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讨论式教学。就某一专题进行讨论,事先提前布置讨论题目,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搜索相关内容就这一专题进行准备。
演示式教学。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演示或学生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有关统计方法及其应用步骤的理解。
注重给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习每章内容时,先把该章的整体框架搞清楚,然后在去理解、学习具体的内容,使学生对各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教材选用及编写建议
1、教材选用建议
选用先进、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由正规出版社出版的规划教材或优秀教材,或选用由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的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教材,并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实验实训教材配套齐全,能满足教学需要。
2、 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统计学基本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实用性,
要将本学科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的发展和实际需要;教材中项目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3、推荐教材:
《统计学》,陶浪平、吕平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01。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1、积极组织教师开发教学素材,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如教学材料、实验方案、教学论文、课件、图片、录像带、幻灯片、学生优秀作业和小论文等,形成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2、发挥师生的信息源作用,建立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如讨论会、校园墙报、广播站、学生刊物等。
3、建立资源的维护和管理系统,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不断发展。 4、利用大众传媒,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六、评价建议与标准
课程考核方式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标尺。在课程考核上,改革传统的期终考卷单一性考试方式,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注重考评方式的多样化和考评指标的规范化,结合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采用\"多层次、多元化、全程式\"考核体系,以保持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检验的客观公正性。
编制单位:会计学院 编 写 人:赵志华
编制时间:2016年11月 审 核 人:杨淑君 张莉 复 核 人:吴书博
批准时间:2015年12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