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__。 A.《论语》 B.《学记》 C.《礼记》 D.《论演说家的教育》
2、引起学生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件,教师应如何来引导学生的注意__ A.激发求知欲 B.唤起先前经验 C.变化教学情境 D.配合学生经验
3、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管理制度是实行____ A:国家统一管理制度
B:国家和地方二级管理制度
C: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 D:学校校本管理制度
4、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的(),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中的重要作用。 A:安全保护工作 B:思想道德建设 C:精神文明建设 D:遵守纪律的意识
5、下列说法中不符合近代社会的教育特点的是() A: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B:教育的世俗化
C: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D:教育的宗教育的宗教性
6、班级常规管理建立的检查监督系统,包括以下检查监督方式__ A.自检 B.互检
C.班干部检查 D.班集体检查 E.班主任抽检
7、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____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8、范老师很少留意那些考试成绩一般的学生,而把主要精力用于培养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范老师的做法。 A: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B:有助于教学任务完成 C:违背了公正施教的要求 D:违背了严慈相济的要求
9、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所具有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是。 A:教育规律 B:教育经验 C:教育现象 D:教育方针 E:重视个别差异
10、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的作品是____ A:《论语》 B:《学记》 C:《理想国》 D:《大学》 11、”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__ A.洛克 B.杜威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12、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是指__。 A.教学策略 B.教学过程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设计
13、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 A.备课 B.上课
C.布置和批改作业
D.学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14、认为人都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是____ A:孟子的观点 B:朱熹的观点 C:王阳明的观点 D:程颐的观点
15、在幼儿的交往关系类型中.被拒绝型幼儿主要表现出的特点是。 A:社会交往的积极性很差
B:既漂亮又聪明.总是得到教师的特殊关照,鹤立鸡群 C:长相难看.衣着陈旧,不爱干净
D:精力充沛.社会交往积极性很高.常有攻击行为
16、关于为托儿所婴儿选择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注意事项,正确的描述是。
A:婴儿玩具应高档化
B:废旧材料如空纸盒、碎花布等不适合作为托儿所婴儿的游戏材料 C:应根据婴儿年龄特点选择玩具 D:给婴儿选择的玩具越小越好 17、探究学习的特点有() A:自主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实践性 E:规范性
18、小学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是__。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19、县级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A.学习和培训 B.沟通和合作 C.培训和流动 D.交流和互访
20、学习策略中的一种——元认知策略、包括制定认知计划(计划策略)、监视计划执行(监视策略)和____ A:调节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实施策略 D:价值性
21、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__ A.前提 B.基础 C.条件 D.目标
22、试图以心理学“统觉”原理说明教学过程的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23、__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A.直接强化 B.外部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24、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
A:具体细则 B:基本要求 C:方针政策 D:具体要求
25、(2008年4月)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将学习动机分为。 A: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B:近景动机与远景动机 C: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D: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
26、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是__。 A.刹帝利 B.吠舍 C.婆罗门 D.首陀罗 27、一个学生的学习迁移往往受他的学习意图或学习心向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 A:经验泛化作用 B:学习定势作用 C:分析概括作用 D:相同要素作用
28、属于教学策略特征的是____ A:引导性 B:现实性 C:综合性 D:科学性
29、CIPP评价模式包含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 A.内容评价 B.目标评价 C.模式评价 D.成果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属于社会类的教学模式包括。 A:直率性训练模式 B:角色扮演模式
C: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D:课堂会议模式 E:群辩法模式
2、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质的重要标志,称为____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行为 D:道德认识
3、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教学对话等教学方式,其依据的学习
理论是
A.联结学习论 B.认知学习论 C.建构学习论
D.信息加工学习论
4、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__。 A.专业型课程 B.结构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本位型课程
5、双眼视差是____知觉的重要线索。 A:时间 B:深度 C:运动 D:所有
6、一般来说,元认知策略可分为__。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计划策略 D.监视策略 E.调节策略
7、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适应问题是__。 A.恐惧 B.抑郁 C.紧张
D.情感冲动 E.失眠
8、情绪情感的构成包括__。 A.生理唤醒 B.对事物的反应 C.态度
D.主观体验 E.外部行为 9、针对精神疾病和心理异常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防止病情的发展和恶化,这是心理卫生工作__水平的任务。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10、在心理学中,最早明确强调内部心理结构并以此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学流派是()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格式塔学派
D:认知心理学
11、经过破译敌人的密码.已经知道“香蕉苹果大鸭梨”的意思是“星期三秘密进攻”,“苹果甘蔗水蜜桃”的意思是“执行秘密计划”.“广柑香蕉西红柿”的意思是“星期三的胜利属于我们”。那么“大鸭梨”的意思是。 A:秘密 B:星期三 C:进攻 D:执行 12、迁移的经验泛化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这·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 B:苛勒 C:奥苏伯尔 D:贾德 13、、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透明度 14、探究—研讨法十分注重儿童不同发展阶段认识的不同特征,形成了突出的教学特点__。
A.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 B.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
C.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 D.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
E.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15、以下哪一项不是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__。 A.人本主义 B.古典主义 C.普及性 D.贵族性
16、新课程标准从几个方面阐述课程具体目标。 A:理想与爱好 B:知识与技能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E:复习资料
17、我国对学生的义务明确作出具体规定的法律是。 A:《教育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宪法》
18、下列行为中属于品行性问题行为的有() A:不守纪律
B:欺侮同学 C:偷窃
D:考试作弊 E:说谎
19、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____ A:抓握反射
B:伸手能够抓到东西 C:手的无意性抚摸 D:无意的触觉活动
20、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__。 A.效果律 B.运动律 C.准备律 D.练习律
21、对被评价对象作出鉴定,区分等级,了解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这属于____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22、布鲁巴奇等人提出的四种反思的方法有__。 A.反思日记 B.详细描述 C.交流讨论 D.行动研究 E.探索研究
23、案例的作用是() A.非偶发性 B.拟真性 C.典型性 D.启发性 E.针对性
24、我国的基本道德规范包括__。 A.爱国守法 B.明礼诚信 C.团结友善 D.勤俭自强 E.敬业奉献
25、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__一书中确定了“终身教育”思想,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A.《学会关心》 B.《学会做事》 C.《学会生存》 D.《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26、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是__。
A.刹帝利 B.吠舍 C.婆罗门 D.首陀罗 27、一个学生的学习迁移往往受他的学习意图或学习心向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 A:经验泛化作用 B:学习定势作用 C:分析概括作用 D:相同要素作用
28、属于教学策略特征的是____ A:引导性 B:现实性 C:综合性 D:科学性
29、CIPP评价模式包含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 A.内容评价 B.目标评价 C.模式评价 D.成果评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