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1997年国务院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民办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01年国家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对全国部分省市民办教育发展情况调研的基础上于2002年出版了《中国民办教育绿皮书》,报告了1996年—2001年民办教育发展的速度及规模状况:
学校数:小学1453所→4846所;初中984所→1915所;完中251所→1150所;高中232所→699所;中职568所→1040所;高教1240所→1847所。
学生数:小学463220人→1818438人;初中292282人→1583552人;高中66682人→745146人;中职129463人→377264人;高教114.53万人→142.7万人。
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颁布后,民办教育的发展更加迅猛并且不断规范,民办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驾齐驱,竞相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20多年的艰苦历程后,民办学校的管理者们通过不断反思已清醒认识到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管理上的显
著差异,民办学校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有其自身的问题和规律需要不断探索,必须深刻认识民办学校管理的基本关系。 一、学校与投资者
学校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管理者与办学者的关系,是构建民办学校领导体制的核心关系,支配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权力分工和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建立是确保学校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和民办学校按规律发展的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有不少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处于紧张和不顺的状况,成为制约民办学校健康发展的突出因素。 1、二者关系存在的问题
(1)家族控制:家庭成员及亲戚朋友经营管理,形成“家庭作坊”。 (2)机构虚假:虽有董事会,但“校董合一”,投资者完全控制管理权。
(3)制度缺失:无职、权、责明确分工,决策程序、聘任、财务等制度不完善。
(4)风险焦虑:①国家宏观政策原因,担心投资回收;②投资者隔行,担心管理效果。
(5)管理投机:①管理者观念、心态、能力不适;②与投资者目标偏差,谋求私利。
2、二者关系协调的制度方法
(1)董事会制度;董事会设立;校长地位;董事会职权;决策程序。 (2)政策法规
①《社会力量办学条例》:1984年3月北京市《社会力量办学试行办法》;1997年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1998年四川省《社会力量办学条例》。②《民办教育促进法》:A、第19条规定设立学校决策机构。B、董事会成员排除国家现职人员。C、可取得“合理回报”。D、校长要参与决策。E、第24条明确了董事会与校长之间的权力分工。 3、二者矛盾解决的关键要素
(1)制度约束因素:董事会担负投资利益责任;校长担负经营管理责任;建立责、权、利配套制度。
(2)校本文化因素:办学理念、管理思路等文化有助于制约投资者的短期行为和管理者的投机行为。
(3)市场竞争因素:学校教育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董事长和校长形成共识;认证、审计、校长职业化促进规范。 二、学校与教职工
随着我国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民办学校的办学思想、育人理念和管理模式等已呈多元化趋势,逐渐由规模扩张转向追求教育质量和提升办学品牌。在民办学校注重自身内涵发展的进程中,教职工群体日渐成为影响民办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越来越受到办学者和管理者及研究者的关注。
1、民办学校教师的群体特征
民办学校教师是伴随着民办学校的出现而产生的,在二十年的成长历程中,由当初的冲动、迷茫和失落变得成熟和理性,与公办学校教师群体
相比,组成结构、生存状态、资源配置及管理要求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1)生存环境变化:①保障;②计划;③竞争。
(2)资源配置变化:行政指派→双向选择;终身依赖→自主流动。 (3)法律关系变化:行政不对等关系→合同对等关系。 (4)学校管理变化:行政指令规范→合同权责约束。 (5)角色定位变化:公务员→社会人;专业+服务+营销。 2、民办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
(1)权利:①平等权;②教育权;③学术权;④指导权;⑤保障权;⑥管理权;⑦工作权;⑧拒绝权。
(2)义务:①遵纪守法;②履行合同;③教书育人;④招生控流;⑤廉洁自律;⑥培训提高。 3、民办学校教师的管理
(1)理念:①制度+培训:用制度规范;用培训提升。②教师是学校资源:以教师为主体的人力资源、财物资源、技术资源。③基础目标+核心目标:稳定教师队伍;促进学校发展。④市场规律+教育规律:强化竞争;灵活流动;注重效益;教育服务。
(2)方式:①绩效管理:结构工资;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奖勤罚懒。②团队管理:利益捆绑;目标一致;价值共同。③情感管理:尊重隐私;关心困难;开导鼓励。
(3)培训:①内容:文化理念;能力水平;校本研究。②层面:调整心态;提高能力;开发资源。
(4)评价:①责任心和态度:工作、学生、家长。②教育质量水平:班级管理;教学业绩。③社会交往能力:与家长、学生沟通;向社会宣传。
基础性评价:薪酬绩效;发展性评价:专业提升。 三、学校与学生
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要通过学生体现出来,学生教育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社会信誉及生存发展。 1、民办学校学生的群体特征
(1)来源广泛,背景复杂:干部、工人、农民、个体户、流动商人。 (2)“富家子弟”居多:“公子哥”、“大小姐”、“骄+娇”。 (3)问题家庭居多:单亲家庭、父母不和、双亲远离。
(4)问题学生居多: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心理健康、学习基础。 2、民办学校学生的管理特点
(1)学生观念:①全面发展的社会属性。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③衡量个性的主体意识。
(2)管理内容:①学习管理:时间、态度、任务、质量。②班级管理:安全纪律、文明卫生、行为习惯、身心健康。③寄宿管理:学习生活、就餐就寝、全程监控。④自主管理:被管到自管;学会到会学;规范到习惯。
(3)“问题生”转化:①规范教育:制度约束、齐抓共管。②尝试教育:发现优点、肯定激励。③情感教育:理解宽容、真情关爱。④惩罚教育:严而有方、心灵悔悟。
(4)学生评价:①评价原则——纵向发展;成功激励;个性多元;全面开放。②评价方法——多元方法;整体方法;过程方法。 四、学校与家长
民办学校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发展,学生家长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不再象公办学校那样被淡化而受到高度重视,学校教育需要家庭的合作,家校之间的共同体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受教育的功效。
1、家校关系及问题
(1)选择与被选择:学生选择教育,家长选择学校。
(2)消费与服务:家长教育高消费,学校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2、家长的群体特征
(1)教育背景:文化局限、行业局限、观念局限。 (2)职业背景:私营企业、机关干部、个体户。 (3)心理期望:全面发展、综合培养、尽善尽美。 (4)满意程度:师生关系、外语水平、生活细节。 3、家校工作策略
(1)确立家校关系的目标与价值:①与家长沟通交流,达成共识。②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及管理。③培训引导家长认识理解教育。④建立透明关系,培育生源市场。
(2)创新家校联系工作思路:①建立组织机构:公共育人协会;家长培训学校。②完善工作制度:家长培训制度;校长述职制度;家长监督
制度;家校联系制度。③开展联谊活动:家长座谈会;信息交流会;家长日活动;书信沟通活动。 五、学校与社会
民办学校就其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而言,与公办学校有极大的差别:在资金来源方面,主要靠办学者的投资行为,必然地关注到“合理回报”及市场状态的前景;在学生来源方面,要通过市场的宣传策划自己寻找生源,通过恰当的营销手段来赢得家长和社会的信任,才能吸引学生入学;在政策支持方面,要广泛争取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术机构的支持,以促进学校利益的最大化;在社会交往方面,必须注重与媒体、社区及兄弟学校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以获得帮助和支持而创设公平竞争的机会和环境。
1、民办学校社会关系的目的和任务 (1)树立优秀的社会形象 (2)塑造良好的公众口碑 (3)创建有利的发展环境 (4)传播有效的学校信息
2、民办学校社会关系的内容与策略
(1)教育行政部门:①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②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③扶持与被扶持的关系;④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2)执法管理部门:民政、财税、物价、卫生、消防、公安、城建、外事等部门的关系。
(3)社区:①遵守响应:政策、规章、活动;②舆论宣传:树立学校形象,扩大学校影响;③文明共建:促进沟通,赢得支持。
(4)媒体:①熟悉了解:记者动机、媒体特点。②专人联系:与新闻界保持友好关系。③邀请指导:请记者参加活动指导。④友好赞助:赞助媒体,展示学校。
(5)同行:①竞争关系:生源竞争,师资竞争。②协作关系:相互支持,合作交流。
3、民办学校社会关系的活动策划 (1)典礼仪式:重大活动、学校庆典。 (2)校园开放:展示学校特色、成果。 (3)联谊活动:校际、教师、学生间交流。 (4)公益活动:综合实践,关爱社会。 (5)专家顾问:品牌效应,扩大影响。
民办学校的管理,是在普通公办学校管理基础上的进一步规范、精细和提升,富有挑战性,充满奋斗的艰辛和乐趣,能让强者、勇者和智者得到追求的满足。让我们坚定信念,大家共勉,去拥抱明天的辉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