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第5期 V0l-35 No.5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5年5月20日 M .20 2015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5.05.1 13 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臧军娜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jE武汉430073) 摘要: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及读者的积极参与作用,文学翻译是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接受关学 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在于:文学翻译在题材选择上要考虑现实目标读者,翻译策略取舍要满足不同期待视 野的读者,文学译本要有未定性及意义空白等。同时,接受美学也存在过分强调读者主体性,忽视作者和作品 地位的局限。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应择其善者而从之,让文学翻译更好地发挥沟通中外的桥梁作用。 关键词:接受美学;文学翻译;期待视野;意义空白 中图分类号:1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 5)05—0232。02 一、接受美学理论 斯认为:“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 历史的一个能动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 接受美学理论亦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 不是被动或作出一种反应的部分,相反,它自身就是 年代中后期出现于联邦德国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 其主要创立者是康斯坦茨大学的罗伯特・汉斯(Robert 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 Jauss)教授和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教授。 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 ‘ 汉斯是接受美学中接受研究的代表,着重读者研究, 经验视野之中。”… )主要受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阐释学影响, 文学翻译进程从一开始就包含读者的接受问题, 关注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伊瑟尔主要受罗 著名文学翻译家杨武能先生说,翻译家是直接的第一 曼・英迦登现象学的影响,提出“召唤结构”,及“空 读者,而且是最积极、最主动,最富于创造意识和钻 白”“未定性”等一系列新范畴,是接受美学效应研 研精神的读者。因此,文学翻译者必须从一开始就考 究的代表,着重接受活动中的本文研究,关注阅读过 虑译文读者的接受问题。在选材上,首先自己要充分 程本身及这一过程中的交流。 接受并深刻理解作品,一部译者自己都不能接受、不 接受美学走向读者,充分肯定与强调读者的能 能衷心喜爱的作品,是很难翻译成功的。其次,文学 钡0。“期待 动作用,取代传统研究中作家、作品是唯一重心的做 翻译者还要对读者的“期待视野”做出预’法,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开拓文学理论研究的新 视野”是姚斯接受美学理论中方法论的顶梁柱,是继 领域,在美学、文艺学领域实现历史性转移。文学翻 承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现代解释学发展而来的。 译同样是一种文学活动,翻译者首先是读者、接受者。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 接受美学为文学翻译的再创造,翻译标准的确定等提 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 供了理论依据。 二、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一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 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1( ¨。“期待视野”是读者 (一)文学翻译题材的选择 接受一部作品的前提条件,没有这种由之前理解形成 在以往文学史家和文艺理论家看来,作家和作品 的审美期待,读者就不可能接受新的作品。因此,文 是整个文学进程中的核心与客观认识对象,读者则无 学翻译在选材上也要充分关注读者的期待视野、审美 足轻重。而接受美学从读者接受出发研究文学作品, 认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 者,在作者一作品一读者这样的关系中,读者不是可 有可无、无关紧要的,而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姚 收稿日期:2015~04—08 作者简介:臧军娜(1979一),女,河南漯河人,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2014级翻译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偏爱和审美能力。 (二)文学翻译过程中策略的取舍 读者在文学层次上是有差异的,矛盾把读者分为 般读者和文艺学徒。鲁迅先生把读者分为甲乙丙 232・ 三类:“甲类是受教育的,乙类是略能识字的,而丙类 投入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实、完善、实现原作的召唤 是识字无几的”。既然不同读者的受教育程度不同, 结构,使作品真正获得现实存在,这样文学翻译才能 刘方平《春怨》后两句为“寂寞空庭春欲晚,梨 court-yard stirs;the spring is all but through;Around the 那么他们阅读文学译本的目的也不一样。因此,文学 保留其应有的美学追求。 翻译者应该根据读者的期待视野选择翻译策略,如翻 文,是否要用意译传达原文神韵,是否要加脚注介绍 异国风情等。 译过程中是否要增词或减词,以使国内读者读懂译 花满地不开门”。Giles译成:“No sound the lonely pear-blooms fade and fa11"一and no one comes to WOO.”美 国的Witter Bynner译为:“For spring is departing from a desolate garden,And a drift of pear-petals is closing a 杨必翻译的《名利场》堪称一绝。在译文第一章, 杨必就认真负责地为译文加了九个脚注,来丰富译文 r.”I5](P45)这是一首宫怨诗,作者将宫人失宠后 读者的视野。杨绛在杨必的《名利场》译本上册中为 doo她加了前言。在译本下册结尾附录处,杨绛又写了 17页的译本序。杨武能说过:“翻译家还有责任改 善他读者的‘先结构’,常用而可行的办法就是认 真负责地为译本写序跋,加注释,写评论赏析文章 等。现在不在少数的无序无跋或序跋十分简单的 文学作品译本,其译者应该说还未完全尽到应尽的 职责。 。]” 在词语层面上,杨必也善于考虑译文的接受问 题,摆脱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她把“Who is a good Christian,a good parent,child,wife,or husband”译 为“真正虔诚的教徒,是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尽 职的丈夫,贤良的妻子”¨J( ’。“good”在英语里 词义很丰富,可以修饰很多名词。每个人对怎样才算 是“好教徒,好父母,好儿女,好妻子,好丈夫”,会有 不同标准。杨必考虑到中国读者的接受问题和期待 视野,把五个“好的”根据具体语境分别升华为“虔诚 的”“慈爱的”“孝J顷的”“贤良的”“尽职的”。 因为“慈爱”让人联想到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中的慈母形象,“孝顺”是中国父母最看重的“好儿 女”应具有的品质,‘贤良”也符合中国自古以来对‘好 妻子”的颂扬。 (三)文学译本的未定性及意义空白 伊瑟尔在《本文召唤结构》一文中区别了本文和 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和本文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学作品 的语言包含许多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这也是连接 作者创作意识和读者接受意识的桥梁,可以促使读者 在阅读中赋予本文的未定性以确定含义,让读者来填 补本文的意义空白。未定性和意义空白构成作品所 谓的“召唤结构”,“作品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 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意义构成的 权利’’[ ]( 。 文学翻译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因此,文学翻译也 是一种文学。翻译文学作品时,首先要填补原作空 白,力求全面理解原作意境,然后在翻译过程中也要 尽量传达原作者的空白,形成开放结构,以引导读者 的悲哀处境描写得十分凄婉。Giles把最后一行的后 半句“不开门”译为“andno one comestoWOO”不含蓄, 太直白,没有让诗留下一点空白。而Witter Bynner译 为“And a drift ofpear—petlas is closing a door.”十分含 蓄,“closing a door”意义实现需要读者将其具体化, 不同读者会根据自己的审美能力、偏好来填充这一空 白。但比较遗憾的是,他在第三行句首加了“f0r”让 译文顿然失色,破坏了这首诗的召唤结构。 三、结语 接受美学把读者提到一个重要位置,即读者中心 论,颠覆作者中心论、作品中心论和文学作品的一元 性、客观性、绝对性,认为读者的期待视野对接受文 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文本是一个开放结构,读者对 空白的想象性创造和填充是实现作品价值的基础。 文学翻译是审美的翻译,同样属于一种文学活动,翻 译者首先是读者、接受者,因此,接受美学对文学翻 译题材的选择、翻译策略的取舍及翻译文本价值的实 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接受美学的局限性在于过分强调读者的主 体性,忽视作者和作品的地位。在文学翻译过程中, 应“择其善者而从之”,让文学翻译更好地发挥沟通 中外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2]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3]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J]. 中国翻译,1987,(6):63. [4]杨必.名利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5]吕叔湘.英译唐人绝句百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 (责任编辑:李汴红)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