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陵位于陵区的最西端,始建于一八三一年,完工于一八三五年,内葬道光皇帝及孝穆、孝全、孝慎三个皇后。慕陵建筑面积虽没有泰陵那样广阔,建筑也不如泰陵那样宏伟,布局更不如泰陵那样完善,但它那别出新裁的设计以及独特的建筑手法,却成为清代帝王陵寝中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
按照乾隆开创的父、子分葬,选定东、西的“兆葬之制”,道光皇帝应该在清东陵境内选选址建陵,所以道光于1821年即位后,花费了七年的时间在东陵的宝华峪营建了陵墓,但后因施工质量问题,造成地宫浸水。于是道光皇帝便下令拆掉原陵,又于1831年来西陵祭祖之际亲自选定了一块高平之地—龙泉峪作为自己的万年吉地,第二次营建了陵墓。
这次建陵,道光皇帝一改其它帝陵的建筑特点,裁撤了石像生、圣德神功碑楼、方城明楼等项建筑,而且主体建筑的三大殿全部采用昂贵的金丝楠木制作,不施彩绘,保持了木本色。外面烫蜡。虽看起来不是那么富丽堂皇,但却赋予人们古朴,典雅的感觉。最令人惊叹的是在三座殿的门窗膈扇、梁柱、雀替、天花、藻井上布满了形态各异的木雕龙,尤其天花板上都以高浮雕的手法制成向下府视的龙头,有的地方还采用高出平面半尺有余的透雕手法。走进殿内,举目上望,但见龙头济口,张口鼓腮,栩栩如生。整个雕刻构思严谨,线条流畅,刀法娴熟,制作精巧,形象生动,充满着详和气氛,成为稀世珍品。使人仿佛来到了一座雕龙博物馆,难怪有人说:“慕陵是座雕刻艺术的殿堂”。
隆恩殿后面的三座门由一架天然汉白玉石牌坊代替,牌坊正中刻有“慕陵”二字,背面刻有道光皇帝亲笔诛谕:“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尔。呜呼!其慕与慕也”。依清朝规制,帝、后陵名一般由后继皇帝钦定,但是慕陵名称却是道光皇帝生前亲自默定。道光十五年,他来西陵谒陵,顺便阅视了正在修建的陵寝工程,并赴隆恩殿至孝穆、孝慎梓宫前奠酒,而后立于月台上,仰望东北方感慨地写下了这道诛谕。道光驾崩后,咸丰即位,重读诛谕,见“其慕与慕也”一句,便心领神会,于是立刻命雕工把“慕陵”二字雕于牌坊之上。
无论从规划布局,还是建筑风格方面,慕陵处处体它的独到之处,成为清朝入关后皇帝陵寝建筑中的珍品。
崇 陵
崇陵是中国封建皇帝最后一座陵墓,始建于1909年,完工于1915年,内葬光绪皇帝和孝定景皇后。
崇陵工程是在光绪皇帝死后第二年才开始修建的,这与清朝建陵典制完全不符,大清皇帝在承袭了明代陵墓制度的同时,又不断完善陵寝制度,不仅活着的时候讲究安逸奢侈,而且死后在建筑陵寝上也要表示出至高无尚的尊贵地位。所以生前就选好陵址,并建好陵墓。
据考证,崇陵陵址是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选定并定陵名,但由于当时的清王朝国库空虚,外债累累,加之光绪和慈禧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和斗争,陵寝的营建就不可能了。直到1909年,光绪死后第二年,崇陵工程才开始动工修建,其间又值1911年辛亥爆发,工程被迫停止。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向宣布退位时,向提出了优待皇室条件,其中第五条要求:“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支付”。1913年春,根据这一条件,经协商之后立即拨款,并于1915年全部完工。
崇陵在建筑规模上比其它帝陵均小,没有大碑楼、石像生、二柱门等项建筑,但基本上沿袭了明、清两朝的陵寝制度,并集清代各陵的建筑经验于一体,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用料考究,主要建筑的三大殿全部采用质地坚硬的铜藻、铁藻木料构成,素有“铜梁铁柱”之称。隆恩殿内的四根明柱采用沥粉贴金盘龙装饰,为皇帝陵中的独到之处。檐下增设了通风孔,可使殿内空气流通,以防木料腐朽。就其建筑群体而论,设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宫殿四角设有散水坡,便于雨水的排放。明楼与三座门前分别挖砌了御带河,地宫内凿有十四个漏水眼与之相通,为地宫排水之用。
崇陵虽建于清末民初,但建筑规制仍宏伟壮观。在众多的建筑物中,地宫工程最为浩大,崇陵地宫如同其它帝陵的地宫一样,为拱券式石结构建筑,共有四门九券。墓道全长63.19米,面积349.95米,空间2170.65立方米。四道石门是地宫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扇石门上浮雕菩萨立像一尊,佛像大小与真人差不多,各个头戴佛冠,身披伽裟,足蹬莲花座,手持法器,分别代表力量、智慧、愿望、富贵等。过了四道门便是地宫九券中最大的一个券—金券,这里是地宫的主体建筑,高大宽敝,内有宝床,上面安放着皇帝、皇后的梓宫。
昌西陵
在清西陵境内共有三座皇后陵,分别为泰东陵、昌西陵和慕东陵,其中泰东陵,无论从规模、规制上都是清代后陵中的姣姣者,而昌西陵在这些方面却无法与之媲美,但它却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古建筑中只有两处回音壁,一处是天坛,而另一处以是昌西陵。
昌西陵始建于1851年,完工于1853年,内葬嘉庆的孝和睿皇后,清朝从康熙初期开始,皇后薨于皇帝之后,便另选陵址,不再合葬帝陵地宫,而且陵寝不再另立陵名,而按皇帝陵寝所处方位而定,因其陵寝在昌陵西侧,所以定陵名为昌西陵。
与其它皇后陵寝比起来,昌西陵的规制大为缩减。主要裁撤了方城明楼,缩减了隆恩殿和配殿的规制,隆恩殿由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改为单檐歇山,面阔五间,并裁撤了大殿及月台周围的石栏杆,不设丹陛石,配殿由五间改为三间。隆恩门也由五间改为三间,陵寝门的两个角门由带门楼改为随墙门,与妃园寝的园寝门一样。
尽管昌西陵规制大为缩减,较前代皇后陵大为逊色,但也有其独特和值得称道的地方。
昌西陵有回音壁。和其它陵寝一样,昌西陵后围墙也是弧形墙在陵寝建筑中叫罗圈墙,就可听到很大的回声,其形式和原理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一样,因此人们把昌西陵的罗圈墙也称作回音壁。
除回音壁以外,这里还有一块回音石,那就是宝顶前面倒数第七块条石。站在这块石头上讲话,就能听到比原声大十倍或数十倍的回声,所以人们称它为回音石,这种奇特的回音壁和回音石现象的出现,是声学原理和古代建筑形式的巧合。声波的波长肯定小于围墙半径,声波以束状沿墙连续反射前进,使声音像打电话般清晰地传到对方耳中。
正是由于昌西陵的独到的建筑风格,使它对游人产生了无可替代的魅力,同时也对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不难看出,清西陵是一部清朝历史的写照,体现了中国历代帝王陵寝的最高水准,更是一部精美的艺术杰作,座座陵寝都反映出清朝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生态文化和风水文化。成为自然环境与陵寝建筑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
朋友们,我们今天的旅游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合作,请您留下宝贵的意见,真诚的欢迎您的再次光临,祝大家归途愉快,再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