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的色彩》教学反思
【情境说明】
《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一篇童话。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喜爱春天这个季节。这也是本课教学重点。在授课时,学生比较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之一: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但有一个小朋友却说了一个令人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答案:春雨是无色的。
【教学过程】
〖片断一〗 立足文本,彰显个性
……
师:同学们,燕子为什么说春雨是绿色的?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看。
生:因为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也绿了,所以春雨是绿色的。
……(用类似句方式说说春雨在麻雀眼中是红色的,在小黄莺眼中是黄色。)
正当同学们说得正欢时,我班黄泽昊小朋友举手说:“老师,我认为小鸟们都说错了,春雨的颜色是无色的。因为雨水是无色的。”一听到这种回答,我心中咯噔一下,我该如何应对这种回答,说他对吧,似乎违背了这课教学目标之一──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喜爱春天这个季节。该学生单从雨水本身的特征来说,而未从横向联想春天的特征。说他错吧,似乎不符合雨水本身是无色这个常理。怎样把握这段教学?我想:新课程确指出: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体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这位小朋友的“叛逆”的回答不正是学生个性的彰显。于是,我立刻肯定了学生科学的眼光,对大自然的知识了解很多,有自己独特见解,至于春雨有没有颜色的问题,我没有给予正面回答。
〖片断二〗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春雨在不同的眼中有各种色彩。春天在你心中是怎样的?
生1:春天花红了,草绿了,树也绿,燕子飞回来了。
生2:冰雪融化,小鸭、大白鹅在水中游……
生3: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学生说了很多刚学描写春天的词语)
学生说着说着,我也随机展示一幅幅春天风景画。学生见了这些画,说得更加来劲。张虎杰小朋友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声地说:“春天真美!”
师:能画下来吗?(学生中午回家画)
下午,学生一见到我,就纷纷将画好的画给我看。学生画中有青青的草、绿绿的树、鲜艳花、飞翔的风筝。最让我惊喜的是有个学生的画中画了春雨,一片绿绿的草地上有一朵朵鲜艳的花。我趁机引导。
师:春天这么美,春雨又下起来了,大地会怎样?
生1:花儿更红,小草更绿,像洗过一样,还挺干净的。
生2:我家附近广场草坪上开了一种紫色的花。(这是画中画了一朵朵紫色花小朋友说的)
……
师:此时此刻,你眼中春雨是什么颜色?
生1:我认为是紫色的。
生2:我认为它是粉红色的。因为春雨下了,桃花开了,它是粉红色的。
生3:我认为春雨是绿色的。因为春雨下过后小草更绿了。
师:(总结)正是春雨的到来,大地生机勃勃、五颜六色。春天就像你画中所画那样美。
【教学反思】 《春雨的色彩》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文中小鸟们争论这样一个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很多学生围绕课本内容回答了这个问题。学生答案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喜爱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然而,一个“另类”答案……春雨是无色的,似乎不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面对学生这一回答,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这一点真正体现了新课程发展学生个性的精神。
学生个性张扬了,作为教师还要注重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活动。对于学生“叛逆”回答,我没有立即正面表明我的观点,我想,那是我的观点而不是学生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引导者的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于是,我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的方式,对春天的感悟来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我想长期潜移默化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方法训练是很有益处的。
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个性得以张扬,自主探究意识增强,最终将培养出一个个鲜活的有个性的人。
【教学启示】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经常遇到一些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他们的理解有的一下子难以达到教学目标,有的甚至背离了我们的教学目标,此时此刻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首先要肯定学生具有独特意识,其次想方设法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自悟自得。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春雨的色彩》教学反思
在上《春雨的色彩》这一课时,我“放手”了,虽然课谈不上精彩,但是很真实!“放手”的课堂,真实的学生;真实的老师,真实的课!孩子们心中的春雨,正在呼唤我们学会尊重他们。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心理自由,尊重他们的观察,尊重他们的体验,尊重他们的审美差异,这样才能取得孩子们内心的认同,教育才能在他们身上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听了小燕子、麻雀和小黄莺的讨论后,我让同学们也来讨论一下:你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同学们经过讨论后,我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上真是闹开了花:有的认为春雨是白色的,有的认为春雨是粉色的……还有的说春雨是彩色的,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有的同学甚至还编出了和书上差不多的句子。上完这节课后,我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大胆“放手”后,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思维活跃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了。但同时,我感到惭愧,与学生相处这么久了,怎么到现在才发现我班的一个个学生是那么有见解啊!我差点淹没了一个个具有潜力的人才呀!我培养的是有个性的学生,有主见的学生,而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是否也需要一点个性?需要有自己的见解与思考……看来,所谓的接受新观念只注重了表面功夫,旧观念还是存留在我的脑海里。因此,作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我们必须要打破陈规,允许学生“插嘴”,让学生自觉参与讨论,畅所欲言,课堂教学多一点民主,少一点“纪律”,多一点活跃,少一点沉闷。这样,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缩短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一种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此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看着课堂上孩子们那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我们还能怀疑课改是否可行吗?试想:如果我按照老教材的处理方法,只让学生单纯地听话、说话,硬牵着学生走,会有像刚才那样精彩的瞬间吗?我相信,课堂上,教师只要留给孩子机会,只要告诉他们表达意见是他们的权利,只要说明很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许多领域是未知的有待探索的,只要热情地鼓励孩子,真正地赏识孩子,就能看到孩子敞开的心灵之窗,就能听到孩子发出内心深处的声音。我得感谢“新课程”,是“新课程”给予我“放手”的信心,让我真正体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我深深感悟到“平等”、“民主”、 “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我亲身体验到接受新课程理念后的收获!
《春雨的色彩》教学反思
记得在教学《春雨的色彩》的过程中,有一只小手突然举起来,打断了我的教学——“老师,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全班学生顿时沉寂了,60双渴求的眼睛齐唰唰地投向了我——他们在等待我给予他们正确的答案!“同学们,春雨其实是……”我正准备告诉他们,但欲言又止了,为何不听听学生们的意见呢?“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你们自己想想看!”我把一个“空白”留给了他们。学生们用不解、疑惑的目光看着我,不过教室里马上又沸腾了起来,开始了七嘴八舌的讨论。
——老师,我知道!
——老师,我来告诉他!
——春雨是紫色的,因为春雨落在紫罗兰中,紫罗兰花就变紫了。
——春雨是白色的,因为春雨淋在柳枝上,柳絮就变白了。
——春雨是无色的,因为我们每次看到的春雨就是透明无色的。
多么富有独到见解和想像力的对话啊!我感到很满意,因为我并没有讲解,但是学生已经正确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在这个小小的“空白”中,学生们各抒己见、主动发展,这不正是我们的新课程理念的生动体现吗?春雨是什么颜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已经能从大自然中找到答案了。
可见,只要课堂空白留得恰当,不仅不用担心学生理解不了,而且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
1.整堂课都是知识的传授,极易导致学生产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劳,引起学生的“分心”现象;而留下空白点,学生可以从中得到积极的休息,由听转为思。
2.从记忆原理看,“满堂灌”的教法,学生并不容易记住,因为缺乏学生自己的理解;而留下空白点的课,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了主动的参与者,实际记忆效果好。
3.从创造和想像原理来说,留下空白点的课更容易使学生荡起想像的浪花,激起好奇的涟漪。大量教学事例也证实,空白效应会增进教学实效。
但并不是留下任何空白都能起到效应的。一是说,留“空白”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件简单、随意的事。一要掌握火候,二要精心设计,找到引与发的必然联系,并在点拨之后,使学生有联想,有垂直思考与平面思考的交*点。然后以“发问”、“激疑”等方式激起学生的思维,从而使之上下联系,左右贯通,新旧融合,用所思、所虑、所获填补思维空白点,获取预期的效果。
当然,这种“空白”艺术也可以运用在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学生犯了错误,我们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指责。批评之后最好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找原因,这样学生就不会有被“穷追不舍”之感,逆反心理就会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