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济南的冬天》 篇1

《济南的冬天》 篇1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方案a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明确]

  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③延伸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方案b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2—5小节。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b.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研读赏析

  ①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设计济南的导游词

  ②重点研读:第3小节和第5小节。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答案参考教参第104页)

  体验反思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拓展延伸

  ①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此题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参照,介绍冬季的美景、设计行程。)

  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绍冬景。

  布置作业

  ①写作练习:写故乡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

  ②比较阅读: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比较在感情、写法、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