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条规定,妨害公务罪可以不起诉的情形包括: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以及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这些情况下,可以不对妨害公务罪进行起诉。
法律分析
妨害公务罪如果符合《刑事诉讼法》第16条规定的下列情形的,可以不起诉: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
下列情形的,可以不起诉: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拓展延伸
妨害公务罪的法定起诉条件和适用范围
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阻挠等手段,干扰、破坏、阻碍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妨害公务罪的法定起诉条件包括:行为人的行为构成妨害公务罪的要件,具备刑法规定的主观故意,社会危害性达到一定程度,以及被害人提出起诉。适用范围广泛,涵盖了干扰公务、阻碍执法、妨碍司法等行为。对于妨害公务罪,依法起诉是保障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但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的情节和条件,进行不起诉处理,以维护法律的公正和灵活性。
结语
综上所述,《刑事诉讼法》第16条规定了妨害公务罪可以不起诉的情形,包括情节轻微、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经特赦免除刑罚、依法告诉但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死亡,以及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妨害公务罪是指干扰、阻碍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行为。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的情节和条件,进行不起诉处理,以维护法律的公正和灵活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二条 聚众斗殴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多次聚众斗殴的;
(二)聚众斗殴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的;
(三)在公共场所或者交通要道聚众斗殴,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的;
(四)持械聚众斗殴的。
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五条 传授犯罪方法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三节 共同犯罪 第二十九条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