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产过程组织布局的见解
jiangyic
智网:http://www.ZhiNet.com
工厂的布局工作是工厂生产过程组织的一项先行工作。布局合理与否,往往很大程度上事先就决定了生产效率的高低。布局工作实质上是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联合反映。布局工作的要求简单说来是材料进厂直至成品出厂的生产过程中,人员、材料、机器、设备能安排在最适宜的位置上,使生产能以最短的流程、最少的操作、最快的周期、最低的成本实现。
布局按作业程序和设备分为按工序布局、按对象布局二种:
就是按照生产过程的各个不同的工艺(工序)阶段来进行布局,把同类或类似的机器设备集中在一个区域。
(1)块生产的主要条件是:
(2)块生产的优点是:
(3)块生产的缺点是:
就是以结构相似,工艺方法相近的几道工序而组成一条条短线来布局。
(1)线生产的主要条件是:
(2)线生产的优点是:
(3)线生产的缺点是:
正确决定布局形式,是生产过程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必须从企业的具体生产技术条件出发,全面分析经济效果,包括成本、过程中的损耗、流程的畅通、生产安全、缩短周期等等各个方面,结合长远发展和现实生产需要加以决定,最终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一个企业的改变布局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正常工作,不能把它当作一种额外的负担,而竭力想加以避免。因为我们抓生产的人,多年来在组织生产时都是追求稳定的产品、稳定的设计、稳定的工艺、稳步上升的产量,即从稳定中谋求生产率的提高。当然,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工厂的布局必须有所改变,没有改变,就不可能有进步。因此,一个良好的布局设计,最终还是表现在经济的合理化上,其标志主要从产量和成本两个方面的系统分析。
就我们制造业来说,特别是机械加工生产,传统的块生产已经连续了近半个世纪,从大型国企到中小型企业,直至目前一些新办的民营企业,都是以块生产来组织生产;突出的就是机械加工过程的车、磨削工艺都是分块组织生产。实际上,早在七、八十年代,欧美日等机加工制造商,都以线生产形式来组织生产。记得85年以后我国的机电产品开始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我也开始走出国门,先后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公司见到了线生产形式的生产组织。当时,我们对此并没有认识到需要去改变传统的生产过程组织布局,到了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著名的机械加工企业纷纷进入中国,92年我们引进的几条磨削加工生产线,就是以线生产形式进行生产。
内孔机床
内沟机床
内超机床
外超机床
外沟机床
操作工1 操作工2
外超机床
外沟机床
内孔机床
内沟机床
内超机床
在沿海地区上海、无锡、大连、昆山等我们可见到的生产组织形式基本上都采用了线生产的布局。大连有一家新建的公司,一个磨削车间里就以线生产的形式布局了五道工序37条生产线,其中有五条生产线是以生产连线的方式实行自动传送产品;所有37条生产线中的机床后面都配有自动检测装置(意大利),每台机床出料口都有整列装置,防止产品的碰磕伤;目前操作工一人看管4条线(20台),今后将一人看管8条线,这4条或今后的8条线,只有一个调整维修工,整个车间可以看到有戴黄帽子的检验员在机床旁边巡检;现在他们正在试行“看板管理”,加快流转,这几道工序间没有中转在制品仓库;每台机床都有作业要领书,作业指示书集中在一起,每个工序都有X - R管理图,点检表、园度、粗糙度的抽检图形……;而在某一工序,也有采用了块生产的布局,平面磨、外园磨、外园超精有近20台,全部采用日本的上下料装置,全部自动上下料;在现场只有一、二个操作工,整个磨削车间就是块生产和线生产相结合的布局,管理的井井有条。
对照比较后,我感到改变生产过程组织布局在有条件的企业该到改变的时候了,浙江××集团已经订购了几条生产国外的连线;××集团也已经改造了五条生产线,同时引进了六条生产短线……;已经开始打破了机械加工不一定搞连线的概念,实际上,连线加工是能控制和保证在同一个基准面上进行加工,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有一定保证。
在大连××公司为什么能按块生产和线生产相结合的布局来组织生产,主要是产品的品种相对比较少,批量比较大,目前约在10个品种以下;第二,机器设备稳定,机外配套的装置比较齐全;第三,有一套成熟的生产工艺,员工上岗前的培训教育非常正规、严格。针对以上的条件,一个企业要改变现行的生产布局,首先权衡一下有没有可能,也可不妨先搞一、两条生产线试点,摸索一些经验,再加以推广。
改变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是一件重大的质量策划,确实会遇到不少难题,因此在实施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整个策划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
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线生产的规模,关键是人员素质的提高,机器设备的稳定,生产管理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