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课程
授课教案与模拟试题
第一章 绪论
一、知识点
1. 掌握管理的涵义;
2. 理解管理的属性,了解管理系统的构成;
3. 掌握管理的四大职能;
4. 掌握管理者的概念;
5. 掌握管理者的分类
6. 掌握管理者的 与技能要求;
二、技能点
1. 理解并能解释说明管理的基本概念;
2. 认知并能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管理素质;
3. 理解并能运用管理机制分析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
第一节 管理
一、管理的概念
1 、管理的必然性 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
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得到强化和发展。
管理广泛适用于社会的一切领域。
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极为重要的社会机能。
2 、管理的概念
随着管理的发展,管理定义也存在的多样化。根据它的发展,存在 5 个定义。
具体人物和思想见图 1-3 。
泰 勒 | 法约尔 | 西 蒙 | 马克斯 · 韦伯 | 美国管理协会 |
图 1-3 管理概念发展的5个定义 |
( 1 )管理定义的多样化
• 泰勒的定义:管理是一门怎样建立目标 , 然后用最好的方法经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的艺术。
• 法约尔的定义:管理就是计划 , 组织 , 控制 , 指挥 , 协调。
• 西蒙的定义:管理就是决策。
• 马克斯韦伯定义:管理就是协调活动。
• 美国管理协会的定义:管理是通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目标。
( 2 ) 本课程的定义
管理,就是在一定环境下,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通过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管理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 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目标。
• 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
•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 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组织内外的特定环境条件。
表 1-1 管理定义的理解 | |
含 义 | 具 体 理 解 |
管理的目的 | 是有效实现目标,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 |
实现目标的手段 | 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
管理的本质 | 是协调 |
管理的对象 | 是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 |
二、管理的性质
1 、管理两重性
管理具有两重性。这是由生产过程本身的两重性决定的。由于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统一体,决定着管理也具有组织生产力与协调生产关系两重功能,从而使管理具有两重性。具体决定关系如表 1-2 所示。
表 1-2 管理具有两重性的对比 | ||
两重性 | 具 体 解 释 | 现 象 |
自然属性 | 在管理过程中,为有效实现目标,要对人、财、物等资源合理配置,对产供销及其他职能活动进行协调,以实现生产力的科学组织 | 一些资本主义企业所采用的现代化管理方法与技术,在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中,只要适用,是完全可以应用的 |
社会属性 | 在管理的过程中,为维护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益,需要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调整生产关系的管理功能,反映的是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故称管理的社会属性 | 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与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区别也主要反映在管理的社会属性上。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资本家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种手段;而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则是在维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搞活经营,提高效益,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
2 、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管理的科学性 ——
客观规律性,反对经验论
管理的艺术性 ——
实践性,反对模式论
三、管理职能
1 、 管理职能的涵义与内容
• 管理职能:是指管理者实施管理时应该做的工作。
• 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 、 四大管理职能简介
• 计划:是未来行动的方案,包括未来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及相应的措施。
• 组织:就是要设计和维持一整套职位系统,使人们在从事集体活动中合理分工合作,以完成共同目标。
• 领导:是指挥、带领和感召部下去实现目标的过程。
• 控制:是促使组织活动按照计划规定的要求开展的过程。
3 、 管理职能的关系
第二节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概念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由于管理领域的不同,人们研究管理内容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许多多专门的管理学科,如国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农业管理、旅游管理、教育管理、医院管理、军队管理等。
二、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来建立一定的理论、原则、组织形式、方法和制度,指导管理的实践,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
1 、管理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