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治疗肩周炎的偏方

治疗肩周炎的偏方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提到肩周炎,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吧,肩部疼痛,而且怕冷怕水,活动受限。那么,有了肩周炎该怎么办呢?今天,小编就肩周炎怎么治疗,肩周炎吃什么药及治疗肩周炎的偏方来跟大家讲讲。

目录

1、肩周炎的症状 2、中医辨证论治肩周炎

3、按摩治疗肩周炎 4、肩周炎的拔罐治疗法

5、针灸治疗肩周炎 6、治疗肩周炎的偏方

7、肩周炎吃什么中药 8、如何预防肩周炎

肩周炎的症状

肩周炎属中医痹证范畴,根据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也被称为漏肩风、锁肩风。

临床有人以病因为主辨证分型,有人以临床表现为主辨证分型。现分述如下。

(1)以病因为主辨证分型

①风痹

风为阳邪,其性善行数变,表现为肩周酸楚疼痛,痛无定处,游走窜痛,关节屈伸不利。

②湿痹

粘滞涩湿阴邪,缠绵不愈,表现为沉肩痛,痛点固定,或有浮肿,关节酸沉,屈伸不利,患肢局部皮肤肿胀或不敏感。

③寒痹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聚,表现为肩部疼痛剧烈,痛有定处,甚则冷痛拘挛,得热痛减,遇寒痛甚,关节活动不灵。

④热痹

热为阳邪,其性暴烈,起病急骤,关节红肿,热疼痛,伸屈不利。

⑤瘀血痹

跌打损伤瘀滞脉络或慢性筋脉劳损,不通则痛,表现为患肢肿胀,肤色紫暗,关节重痛,痛点固定,功能受限。

(2)以临床表现为主辨证分型

①瘀血型

肩部疼痛剧烈,如针刺或刀割样跳痛,痛点固定,夜间更加疼痛,局部肿胀、青紫,关节活动受限。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②筋脉失养型

肩臂拘挛疼痛,活动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伴气短懒言,身倦乏力,关节活动受限,局部肌肉萎缩,舌淡苔白,脉细弱。

③风寒型

肩部拘急疼痛,痛牵肩胛、背部、上臂及颈项,痛点固定不移并向周围放散痛,压痛明显,得热痛减,阴冷无加剧,夜晚痛重,关节屈伸不利。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弦紧。

④湿热型

肩部酸重疼痛或局部肿胀灼热,遇热痛重,得凉稍缓,疼痛拒按,关节活动受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⑤痰湿型

肩部沉重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关节活动不利,遇冷痛重,得热则舒。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肩周炎的表现

(1)肩部疼痛

逐渐出现肩部某一处痛,与动作、姿势有明显关系。

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病人初期尚能指出疼痛点,后期范围扩大,感觉疼痛来于肱骨,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

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多数患者常诉说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侧侧卧,此种情况因血虚而致者更为明显,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2)肩关节活动受限

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

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3)怕冷

患肩怕冷,不少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压痛

多数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岗上肌腱、肱二头肌长、短头肌腱及叁角肌前、后缘均可有明显压痛。

(5)肌肉痉挛与萎缩

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肩关节周围炎的并发症

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可并发关节挛缩性功能障碍。

肩关节容易并发广泛的无菌性炎症,其病因目前尚无确切的结论,根据多数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观察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与骨关节结构特点有关

肩关节是多关节的复合体,这些骨关节主要靠其周围的韧带、肌腱、肌肉等软组织维持其稳定性,克服上肢的重力,由于其骨关节结构不稳固,受到超强外力作用时,周围软组织极易被拉伤。

例如盂肱关节的肱骨头面积比关节盂面积大,肱骨头在关节内需做多方向的移动与滑动,其稳定性主要靠松弛的关节囊维持,当提、拉或搬、抬重物时,关节囊受力最大,就容易被拉伤或长期受疲劳刺激而变性,最终导致慢性无菌性炎症。

与滑囊分布特点有关

肩关节周围分布了众多的滑囊,如肩峰下滑囊、三角肌下滑囊、喙突下滑囊以及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等在肱骨大、小结节间沟两侧的滑囊等。

这些滑囊在肩关节活动时,容易受到外力的挤压、碰撞,并且当肩关节频繁的活动时,其自身的肌腱也对其滑囊产生刺激,日积月累的磨损与刺激会使其润滑机制受到影响,最终发展成慢性无菌性炎症。

与肌肉分布特点有关

肩部分布了丰厚的肌肉,在肩关节周围有较多且集中的肌应力点,形成帽袖状,如喙突为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胸小肌的附着点,肱骨大结节为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的止点。

这些部位都容易受超强外力作用,发生撕裂或累积性疲劳损伤而变性,最终导致无菌性炎症。

与关节功能活动的性质有关

肩关节运动灵活,活动范围大而频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时不在协调运动。

例如刷牙、洗脸、梳头、写字、提拉和搬举重物等,肩部软组织承受着主要重量。当写字时,表面上看,肩臂活动不明显,但实际肩部各肌群仍承担着不同的伸屈旋转等协调运动。

这些无休止的频繁运动,难免导致肩部软组织的拉伤或劳损、变性等,最终将产生无菌性炎症。

此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肩关节受风寒湿侵袭的机会也最多。

例如淋雨时,肩部先被淋透。

夜晚睡觉时,肩部经常是裸露于被子外面被寒凉刺激。

风寒湿的刺激,会使局部软组织内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障碍,新陈代谢减缓,如此长期的刺激,形成累积性伤害,使软组织加速退变,最终发生无菌性炎症。

中医辨证论治肩周炎

中医临床上一般把肩周炎分为以下四型。

1、风寒侵袭

主证:肩部疼痛较轻,病程较短,疼痛局限于肩部,多为钝疼或隐痛,或有麻木感,不影响上肢活动。

局部发凉,得暖或抚摩则痛减。舌苔白,脉浮或紧。多为肩周炎早期。

主证分析:体虚之人,肌肤卫阳不固,复因汗出当风,风寒趁虚袭于肌肤经络,痹阻于肩部,使肩部气血运行不利。

不通则痛,故见肩部疼痛,局部发凉。因病程短,风寒仅袭肌表,故其痛较轻。苔白脉浮或紧,均为寒邪在肌表之征。

治则: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10g,独活10g,秦艽10g,桂枝10g,桑枝10g,海风藤15g,当归10g,川芎10g,木香10 g,乳香10g,甘草6g。

方解:方中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

配以当归、川芎、木香、乳香活血理气,并能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共奏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寒胜者加制川乌、细辛。

风胜者,重用羌活,再加防风。

2、寒湿凝滞

主证:肩部及周围筋肉疼痛剧烈或向远端放射,昼轻夜甚,病程较长。

因痛而不能举肩,肩部感寒冷、麻木、沉重、畏寒,得暖稍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主证分析:年老肝肾亏虚,正气不足。或因冒雨涉水,睡眠不当,外界寒湿之邪侵及,滞留局部。

日久寒湿内结,致使局部经脉闭阻,故见局部疼痛、麻木。

寒凝邪实,故疼痛剧烈、畏寒。湿性重着,故有沉重感,得温则痛稍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均为寒湿之征。

治则:散寒除湿,化瘀通络。

方药:乌头汤加减。麻黄10g,制川乌12g(先煎),白芍15g,黄芪30g,甘草6g。全虫12g,羌活12g,细辛6g。

方解:方中的制川乌、羌活、细辛、全虫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止痛。用麻黄散外寒表湿。芍药、甘草缓急舒筋。

黄芪益气固表,并以此缓和麻黄、乌头之性,以防伤正气。诸药配伍,使寒湿之邪微汗而解,邪去而又不伤正,以达温经散寒,祛湿止痛之功。

3、瘀血阻络

主证:外伤后或久病肩痛,痛有定处。局部疼痛剧烈,呈针刺样,拒按,肩活动受限。或局部肿胀,皮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涩。

主证分析:外伤内挫,局部经络损伤,气血逆乱。或久痛入络,血脉瘀阻,故见局部疼痛剧烈,呈针刺样且有定处,拒按,或肿胀。皮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涩均为血瘀之征。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活络效灵丹与桃红四物汤合并加减。当归15g,丹参15g,生乳没各15g。白芍10g,川芎10g,熟地10g,桃仁10g,红花10g。桂枝10g,桑枝20g,鸡血藤15g。

方解:方中用当归、丹参、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止痛。熟地配当归以养血。白芍缓急止痛,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止痛。

用桂枝、桑枝、鸡血藤祛风通络。诸药共奏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效。

4、气血亏虚

主证:肩部酸痛麻木、肢体软弱无力、肌肤不泽、神疲乏力。或局部肌肉挛缩,肩峰突起。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主证分析:久病体弱,气血亏虚,外邪乘虚侵袭,闭阻经络,肩部筋脉失于荣养,故见肩酸痛麻木、肢软乏力、肌肤不泽、肌肉萎缩、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无力均为气血亏虚之征。

治则:益气养血,祛风通络。

方药:秦桂四物汤,或用本方加味治之。秦艽12g,桂枝12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0g,生地12g。黄芪15g。

寒甚加羌活、独活、附子。湿甚加苡米、海桐皮。筋缩不利加木瓜、鸡血藤、忍冬藤。痛甚加全虫。

方解:本方以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养血柔筋,以秦艽祛风散寒,以桂枝、黄芪益气温经通络散寒。

共奏益气养血,疏经散寒之效。

按摩治疗肩周炎

肩周炎是人们常得的疾病,不论男女,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发生。

尤其是上了岁数的人,由于身体自身的原因,显得更加普遍而严重。

得了肩周炎,除了肩部的疼痛外,在身体的其它部位也会出现一些感应的信号,尤其是疼痛等症状,反应相当明显。

除了药物治疗外,可以从经络养生的角度告诉大家用穴位进行日常保健的方法。

肩髃穴

大肠经上的穴位,用于治疗肩周炎、上肢瘫痪、臂神经痛等,配合肩髎、肩贞、臑俞等共同治疗肩周炎和上肢不遂等。

该穴位于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按摩时一手按住患病的肩膀,用食指或中指用力按揉2—3分钟,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佳,早晚各一次。

肩井穴

胆经上的穴位,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等,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最高处。

按摩时先以一手食指压于中指上,按揉患肩一半的肩井穴五分钟左右。

力量要均匀,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佳。早晚各一次。

肩贞穴

小肠经上的穴位,主治肩臂疼痛、瘰疬、耳鸣等。

配合肩髃穴、肩髎穴、曲池穴、肩井穴、等治疗肩周炎和上肢不遂。

该穴位于人体的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按摩时用一手拇指在患肩一边肩贞穴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以患者能承受的疼痛度为宜。

肩髎穴

三焦经上的穴位,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举。

位于人体的肩部,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按摩时用一手拇指在患肩一边肩贞穴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以患者能承受的疼痛度为宜。

膏盲穴

膀胱经上的穴位,可以治疗肩膀肌肉僵硬、酸痛。

该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

毎侧点按20—30下为宜,注意按摩力度,不可用蛮力,以患者感受能承受为度。

环跳穴

胆经上的穴位。按摩时可在疼痛肩部的对侧臀部找穴,用力点按会找到痛点,坚持用力按摩2—3分钟为宜。

此处穴位较深,需增加按摩力度,让患者能感觉到疼痛为度。

后溪穴和前谷穴

小肠经上的穴位,对缓解肩周炎、颈椎病和肩臂疼痛有很好的效果。

取穴时自然微握拳,在手掌小指侧,小指的掌指横纹外侧末端处和掌横纹末端处。

按摩时手握拳向上,左右手撞击两穴位100下左右,症状很快缓解。

以上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依适合的环境、地点和喜好灵活选择使用,都可达到缓解效果。

个别疼痛敏感的患者不要因疼痛而轻易放弃,贵在坚持才会真正的达到效果。

要注意日常保护,晚睡和外出注意肩部的保暖,防止受凉。坚持运动,每天坚持活动肩臂,促进筋骨和血液循环。

坚持做健身操,晨起和晚睡前都可以坚持20—30分钟。

肩周炎的拔罐治疗法

一、风寒阻络

(一)症状

肩部疼痛,痛牵肩背、颈项,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恶风畏寒,复感风寒则疼痛加剧,得温则痛减,或伴有头晕、耳鸣。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天宗、肩贞、肩髃。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天宗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垂臂,由肩胛冈下缘中点至肩胛下角做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处为取穴部位,用力按压有明显酸痛感)。

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在肩部高骨(锁骨肩峰端)外,肩关节上出现两个凹陷,前面的凹陷为取穴部位。

(3)拔罐方法

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刺入,得气后留针10分钟。出针后,再进行拔罐,留罐10分钟,起罐后或加温和灸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二、气血瘀滞

(一)症状

肩部疼痛,痛势较剧烈,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以夜间为重,肩关节活动受限较明显,局部肿胀、青紫。

(二)治法

(1)选穴

天宗、膈俞、肝俞、肩髃。

(2)定位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个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3)拔罐方法

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各穴,以微出血为度。起针后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针灸治疗肩周炎

(1)毫针疗法

疗法一

取穴:寒胜型主穴取俞、肩三针穴、阿是穴、曲池、配穴取肝俞、膈俞。

湿胜型主穴取阿是穴、臂、曲池。配穴取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风热型主穴取臂、曲池、合谷。配穴取大椎、商阳、肝俞、膈俞。

手法:寒胜型与湿胜型用平补平泻法,或针后灸之,或拔罐。风热型用泻法。

疗法二

取穴:肩贞(深刺),肩井穴。

手法:令病人垂臂曲肘,用28号4寸毫针刺入肩贞约2寸,使针尖稍向外斜。使局部有较强的酸麻胀感并向前臂及手指放射。

再用同号针自肩刺入,向下经肌肉层刺到臂穴。以肩关节有较强的酸麻胀感为度。

肩井穴刺5~8分即可。留针后用艾条温灸10~15分钟,每日1次。

疗法三

取穴:条口透承山穴。

手法:患者站立位,患左取右,患右取左,用泻法,针感向上传导,得气后,嘱病人将患肢用力向上举,活动肩关节,不留针。

疗法四

取穴:主穴取肩陵穴,配穴取中渚、大椎、肩中。

手法:以捻转手法为主,并辅以提插。据病情施虚补实泻或平补平泻手法。主穴为缪刺法。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疗法五

取穴:中平穴(足三里下1寸,上巨虚上2寸处,偏于腓侧)。

手法:用28号2.5~4寸毫针,直刺,大幅度用力提插捻转,以泻法为主,针感为闪电式远距离传导。

早期者,针后疼痛消失可不留针。后期肩关节粘连较重者留针30分钟,5~10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7次为1疗程,患单侧针健侧中平穴,双侧针两侧。

(2)头皮针疗法

取穴:取顶颞前斜钱(前顶穴至悬厘穴的连线中1/3节段)。

手法:进针约1寸(单肩者针对侧,双肩者针双侧),痛在前针尖方向向阴面,在后向阳面,用抽气法运针,以痛消失或减轻为得气,留针1小时以上,每10~30分钟运针1次,同时活动患肩。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3)小宽针疗法

取穴:主穴取肩井、天宗等。配穴取肩前(在肩前面,取肩峰与腋缝前端连线的正中点及抬肩三角肌的正中间)。

手法:用小宽针快速进针,不留针,不捻转,刺后拔火罐,再行局部按摩。每10天针1次,3次为1疗程。

(4)芒针疗法

取穴:肩背、风池、秉风、肩外俞。

手法:以风池为主穴,针尖向对侧目眶下,深刺1.5寸左右,使针感下行,肩背穴针尖向后下方斜刺2.0~3.0寸,刺在斜方肌中,注意针尖角度,避免刺伤肺脏。

肩外俞透秉风,使局部有酸麻胀感为度,施平补平泻手法。

(5)刺血疗法

取穴:主穴取尺泽、曲池、曲泽(任选一穴)。配穴取肩贞、肩前、肩后局部。

手法:取穴位及周围有瘀血现象的静脉血管,以三棱针刺出血10~20ml,血止后拔罐5分钟。每15~20天1次。

(6)新针疗法

穴位注射

取穴:在疼痛处找阳性反应点。

药物及方法:选当归注射液,先肩部消毒,用5号针头抽取药液注射于局部压痛点,每次每穴注射0.5~1.0ml。每周1次。

电针

取穴:两侧第五颈椎夹脊穴。

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术者左手拇、食指挟持一侧穴位,使其皮肤稍稍提起。右手持28号3寸毫针,快速刺入穴位。

进针后,针身与脊柱平行,紧贴皮肤,针尖向下沿皮刺。得气后,持续运针,使针感放散至肩或背部。再用同样方法刺另一侧穴位。

治疗肩周炎的偏方

(1)初期中药治疗

①中成药治疗:可选用木瓜丸、小活络丹、国公酒治疗。

②汤药可选用经验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陈皮10克,清半夏10克,羌活10克,桔梗10克,白芥子10克,黑附片10克,秦艽10克,茯苓10克。

以白酒作引,水煎服,每日2次,饭后服用。

(2)后期中药治疗

①中成药治疗:可选用大活络丹、舒经活络丸、五加皮酒治疗。

②汤药可选用经验方:当归30克,丹参30克,桂枝15克,透骨草30克,羌活18克,生地黄30克,香附10克,草乌9克,忍冬藤40克,桑枝20克。水煎服用,每日2次。

(3)治疗肩周炎的食疗药膳

①取追骨风30克,酒60克。追骨风入酒内浸泡5日。分数次内服。

②用老生姜1000克,葱子500克,甜酒250克。将二味药捣烂后,炒热,敷痛处。

③取生姜500克,大葱根50克,花椒250克,小茴香100克,白酒150克。

先把生姜和葱根切碎,捣成泥浆,小茴香和花椒捣成面,然后将四味混在一起搅匀,置于铁锅中用文火炒热,加白酒搅和,再装入纱布袋中,敷于患处。

温度以能耐受为度,上盖毛巾,再盖上棉被,使之发汗。第二天药袋用锅炒热继续用,不必换药,此药袋可加酒。

每晚1次,坚持治疗,定有疗效。连服1个月见效,一般需服81天。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