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纲五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则是指仁、义、礼、智、信。这些词语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人际道德规范,强调了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这一概念最早见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中对三纲的解释:“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而在《论衡·问孔》中,五常之道也被明确指出:“五常之道,仁、义、智、信也。”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一概念也被广泛使用。例如,在元代贾仲名的《萧淑兰》第二折中,有句台词提到:“先生九经皆通,无书不读,岂不晓三纲五常之理?”这句台词生动地展示了“三纲五常”作为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三纲五常”与“清规戒律”、“三从四德”等词语意义相近,都体现了封建礼教对人际关系的严格规定。而与之相对,“大逆不道”、“离经叛道”则表达了一种对传统道德规范的反叛态度。
“扶纲植常”这一词语则强调了维持和巩固封建王朝统治的意义,体现了对三纲五常的推崇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