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明襄阳)
走进宜城市流水镇莺河村,房屋错落有致,莺河清澈见底,自然风光美不胜收。每逢周末、节假日,莺河村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前来游玩的游客漫步莺河畔,享受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的美好与宁静。
近年来,莺河村坚持把文明乡风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将移风易俗与文旅产业发展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莺河特色的文明乡风建设之路,“醉美莺河”特色品牌声名远播。
宜城市流水镇莺河村。杨东 摄
筑牢文明根基
3月22日一大早,家住枣阳市的张先生一家驱车来到莺河村露营。“现在莺河村的桃花、油菜花开得可漂亮了,置身于花海之中,心情也随之愉悦起来。”张先生说。
小火车、蹦床、趣味滑梯、走钢丝、樱花转椅……在莺河村“山野欢乐谷”,小朋友们尽情嬉戏。“拍照打卡、赏花散步、亲子互动,小村庄里啥服务都有,住几天都不会腻。”张先生笑着说。
“现在气温回暖,每逢周末,莺河村迎来上千名游客,每天带来近万元收入。”莺河村党支部委员杨晶说,近年来,莺河村把文明乡风建设作为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全民素质、促进农村发展的基础保障、优先工程,积极争创全国文明村。
村集体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现已建成集观光、采摘、露营等于一体的旅游园区。同时,该村紧抓幸福河湖试点建设契机,开发水上游玩项目。去年夏季,宜城市泼水季活动在莺河村举办,吸引近万名游客前来避暑消夏,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为文明乡风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通过上级政府扶持、本级整合资源,建设醉美莺河景区,原来的“老破旧”村落蝶变为景色宜人的“文艺村落”。同时,莺河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党员干部、典型模范等组成宣讲团,让党的创新理论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
强化制度保障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不光要看农民的腰包鼓不鼓,还要看乡风好不好。
“村头有段路坑坑洼洼,走路很不方便。”“我看桥上有一块护栏坏了,有安全隐患。”……2月28日,莺河村“28说事日”上,村民们分成小组反映问题,村干部则在一旁认真聆听、做好记录。
按照打造文明乡风“一村一品”、构建基层特色阵地的发展思路,莺河村把每月28日定为“28说事日”,召集村民代表、党代表开会议事,大到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小到村民的衣食住行,都能在“28说事日”上反映,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
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上个月村民反映的问题是否解决,村委会会在本月的“28说事日”上一一回复。“办好的事,我们会当众说明现状;没解决的,我们会解释原因,比如条件还未成熟、施工还未完成、资金还未到位等,力求让村民放心、满意。”杨晶说。
据统计,自实行“28说事日”以来,莺河村已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0余件,用实际行动引领文明乡风。
乡风要文明,光靠说教不行。莺河村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制定多项“土规矩”“新办法”,促进乡风文明,破除陈规陋习,积极培育文明新乡风。
制定《村民文明积分管理实施办法》,村民参与义务劳动、文明劝导等公益活动可获得积分,用于兑换相应物资。该举措促使村民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作为”。
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上门走访等方式,倡导村民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纳入村规民约,并利用文化墙进行宣传展示,让大家知规约、学规约、守规约。
深挖精神内核
莺河村高度重视文明乡风培育和提升工作,把开展文明乡风建设、传承弘扬特色文化、提振乡村风貌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聚焦培育文明新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用文明实践引导社会正气,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
村里成立由6名老党员组成的评议会,经过群众推荐、民主评议,选出一批“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媳”“最美庭院”,村委会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从中感受到乡风文明正能量。
村委会紧扣“我们的节日”“学雷锋活动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送温暖”“送心愿”“送服务”活动。冬天帮孤寡老人买年货、夏天开办留守儿童辅导班……村委会常态化开展接地气、暖人心的志愿服务,推动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莺河村还通过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打造民俗文化节、规划建设宜城市流水民间艺术馆等系列举措,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莺河村深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创作《醉美莺河》花鼓戏、打造古诗词树牌等方式,将古典诗词的文学美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载体,让村民和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赓续文化血脉,为文明乡风建设注入持久精神动能。
转发+点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