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l8卷第5期 2013年l0月 新余学院学报 JOURNAL 0F XINYU UNIVERSITY Vo1.18.NO.5 0ct.2013 古籍整理至关重要的一环 ●于艳洋 (安庆师范学院摘校勘 文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要:古籍整理是一项复杂、艰苦而又极具意义的文化活动。断句、标点、校勘、注释、今译、编选等都属于古籍整理的 范畴,校勘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它关乎是非问题。校勘自文献诞生便产生,最初被称为校雠,很多知名学者曾 涉猎过该领域,包括孔子、欧阳修等,校勘活动所具有的文化和历史意义要求人们必须正确看待它。 关键词:古籍整理;校勘;文化意义;历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54(2013)05—0045—02 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为雠。”(《文选・魏都赋》 化单元可供研究,古籍便是其中的一个。古籍,作为一种重要 李善注所引《风俗通》)在南北朝时期,校勘一词才真正出现, 的文化载体,对其进行整理显然是必要的,有着重大文化、历 在接下来的数百年间与校雠一起为人们所通用。到清代,随 史意义,古籍整理活动包括断句、标点、校勘、注释、今译、编选 着学术的发展,二者才逐渐产生分工,凡属于古籍文字校正方 人们不再称之为校雠,而专门称为校勘。[2157 等多个方面,学界一般认为断句、标点和校勘是最基本的。笔 面的工作,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数以万计的文 者认为,在这三项最基本的活动中,校勘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孔子除了在校勘方面做出的实绩,值得一提的还有他的 因为它涉及到是非问题,即走哪条路的问题,偏左不行,偏右 “古籍整理三原则”,它们分别是:言必有据,无征不信;崇尚 也行不通,只有正确看待校勘并采取正确的方法行事,才能使 平实,排斥虚妄;多闻阙疑,慎言其余。_3 J1 一’ 第一条指的是孔 我们的古籍整理工作走出一条光明的大道。 子讲究言之有据,没有证据的说法便不相信。如在《论语・八 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 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 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可见“言必有据, 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 无征不信”这样的原则在古籍校勘当中同样适用。“崇尚平 本来面目。… 古籍在产生之初或之后的流传过程中出现错误 实,排斥虚妄”,即孔子认为,校勘追求的是平实,既做到公平, 一、校勘概说 是不可避免的,其错误主要包括讹、脱、衍、倒、错乱等几种情 又能真实反映原意,此外,应当避免虚妄,即不说华而不实的 况,为了不让谬误继续延续,贻害子孙,因此,文献产生之后, 话,不妄自揣测。如《论语・述而》中有言:“不语怪、力、乱、 人们有必要对其进行这里或那里的修正,使其尽量恢复原貌, 神。”指的是孔子不谈论怪异、强力、、鬼神等事,强调的就 历代学者都是这样辛勤耕作的,对各类文献、古籍进行校勘是 是崇尚平实、排斥虚妄的原则。第三条“多闻阙疑,慎言其 学者的责任和义务。 余”出自《论语・为政》,虽然是对政事的探讨,但对于古籍校 校勘活动自文献诞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即某本著作的 勘来说同样适用。 作者首先是该作品的第一位校对者。经过作者的校对之后, 二、重视校勘的意义 文献才得以顺利面世,但因为种种原因,作者难免会出现差 1.文化意义 错,因此需要后人的校勘,校勘这项文化活动自诞生以来就受 在古籍整理的断句、标点和校勘这三项最基本的活动中, 到了人们的重视。对中华文化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孔子就曾 校勘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它涉及到是非问题,即走那条路 经从事过校勘活动,他精心校勘和编纂了《春秋》和《五经》, 的问题,偏左不行,偏右也行不通。陈云同志曾经说:“整理古 对中华文明的进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学家欧阳修也做 籍,经史子集。文化所萃,学业所积。何意四凶,妄肆荡涤,焚 过校勘工作,他在《书<春秋繁露>后》中曾说:“予在馆中校 之毁之,不遗余力。‘古为今用’,非排往昔,‘推陈出新’,仍 勘群书,见有八十余篇,然多错乱重复…・一”校勘在宋代以来 尚因袭。不左不右,有分有析。古籍何罪,视同仇敌。整理说 变得非常流行,从宋人的校勘成就便可见一斑。比如,《说文 兴,和者不息,欣贡芜辞,颓唐老笔。”_4 JI 这段话中的“不左不 解字》就校勘的非常精细。他们除了对前朝的作品进行校勘, 右,有分有析”与笔者所说“偏左不行,偏右也行不通”不谋而 对于本朝作品的校勘同样高度重视,如《文苑英华》便十分精 合,这正是古籍整理重要性的一个体现。 警。 校勘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为了纠错,许多未经校勘的古籍 校勘最初的称呼是校雠,在《管子书录》(西汉刘向整理) 中有很多错误,如果不加修正,文献中的错误知识会不断地传 中称:“所校雠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同时刘向还对校雠 播扩散,造成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局面。有些人在看到某段 的含义作了简要的解释:“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 文字出现解释不通的情况时,常不假思索,妄自穿凿附会,想 收稿日期:2013—03—22 作者简介:于艳洋(1987一),男,吉林通化人,安庆师范学院2011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45--—— 新余学院学报 当然地说出他认为对的一番高论,如《北史・徐遵明传》说: 真实性。如《战国策・赵策四》:“左师触聋愿见太后”一句的 “遵明见郑玄《论语叙》云:书以八寸策,误作八十宗,因曲为 “耆”,据《史记・赵世家》和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 之说,其僻也皆如此。”显然,徐遵明的话是存在偏颇的,假如 《战国策》得知,“聋”是“龙言”二字之误。如误读为“聋”,文 读者能找一个本子来校正一下,就不会产生一些贻误别人的 理虽通,但不符合历史事实。古籍中文字方面的错误还有很 僻说了,这就能看到校勘的一大功效——祛疑。其次,校勘可 多,如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校勘刘安的《淮南子・内篇》后, 以明徵。古典文献当中很多词语的意义看上去很好理解,但 发现了多达九百余条错误;清人胡克家翻刻元刊本史学巨著 并不见得理解对了。如《孟子》中有一句“内无怨女,外无旷 《资治通鉴》与宋本对照校订,发现其中错字、掉字数以万计。 夫”,从字面看来很好理解,“怨女”的怨就是怨愤的怨,但当 王念孙曾对此慨叹道:“嗟乎!学者读古人之书,而不能正其 看到《新序・杂事篇》的“后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旷”和《韩非 传写之误,又取不误之文而妄改之,岂非古书之大不幸乎?”可 子・外储说右下篇》的“桓公勤民而管仲省腐财怨女”两句话 见,古籍校勘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便可知晓,“怨女”的怨不是怨愤的怨,而是和“幽”、“旷”的意 三、结语 思相近。《苟子・哀公篇》“富有天下而无怨女”和《礼记・礼 总之,笔者认为校勘是古籍整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校勘 运篇》“事大积焉而不怨”中的怨女也是“幽”、“旷”的意 活动自文献产生的那一刻便开始了,其第一位校对者便是该 思。 校勘在文化方面的另一个功效是造福后代。书中有 文献的作者。因为种种原因,文献不免产生各种错误,所以需 讹误难免,尤其是古籍书中,当书中出现讹误,读者会感到阅 要后人进行系统专业的校勘。孔子提出的“古籍整理三原 读的不便,以致发出“书不校勘,不如不读”的感叹,因此多数 则”对古籍校勘工作依然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值得学习。此 从事校勘的学者纷纷以加惠后学为己任。王鸣盛就曾说过这 外,校勘活动有着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它一方面可以对古 样的话:“大抵为此学者于己甚劳,而为人甚忠;竭毕生之精 籍进行纠错、明徵,从而惠及后代,另一方面则能保持古籍底 力,皆以供后人之提携,为惠大矣。”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本和所述事实“真”的本色。可以说校勘工作是既对古人负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 责又惠及后人的极具意义的活动,它让我们明从事文化活动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 之是,辨古籍之非。 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强 调“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 参考文献: 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 [1]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大发展大繁荣”。 6j34-35 社.2007. 2.历史意义 [2]吉家友.校勘与校对之异同[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历史讲求的“真”,古籍的校勘同样讲求“真”,校勘是在 2001,(3). 真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并走向完美的过程。段玉裁曾说:“校书 [3]唐昌福,饶爱民.校勘学与孔予校勘古籍三原则[J].湖南 定是非最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日立说之是非。必先 城市学院学报,2005,(5). 定底本之是非,而后可断立说之是非。……何谓底本?著书 [4]《文献》丛刊编辑部编.文献(第12辑)[M].北京:书目文 者之稿本是也。何谓立说?著书者所言之义理是也。……不 献出版社.1982. 先正底本,则多诬古人;不断其立说之是非,则多误今 [5]戴南海.校勘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人。” 可见校勘之真分古本之真和事实之真,古本之真就 [6]中国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 是追求恢复古书的本来面目,从史学上讲,做好古本之真的校 人民出版社,2007. 勘,首先对古人是负责的;事实之真值得特别注意,因为它牵 [7]段玉裁.经韵楼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扯到对后人的影响。如果一本记录历史的古书所述的内容出 现错误,那么,历史便因之而被简单粗暴地改写了,势必贻误 (责任编校:钱耐香) 后人。再如一些文本在文字上出现错误,读起来挺通顺,但这 样未经校勘的古籍并不能真实反映原貌,也就违背了历史的 Key link to the sifting of ancient bOOks——cOllatiOn YU Yan—yang (Anqing Teachers College,Anqing 246133 China) Abstract:Sifting of ancient books is a complex,arduous and meaningful cultural activity.Sentence cutting,punctuation,collation,an・ notation,modern translation and selecting/editing belong to the sifting of ancient books.Coll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link for it is re— lated to right and wrong.Collation came into being with literature,whose original name is textual criticism.Many famous scholars were engaged in this ifeld,such as Confucius,Ouyang Xiu.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meaning of collation calls for our fight treatment. Key words:sifting of ancient books;collation;cuhural meaning;historical meaning 46.—.—